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4日 12:37 0 aa

全球能源现在有点像走进了死胡同。

化石燃料烧了这么多年,碳排放的账越欠越多,碳中和目标眼看要被拖慢;核裂变电站倒是清洁,可那些带辐射的废料,扔哪儿都让人不放心。

大家都在等一个能“一劳永逸”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就藏在被叫做“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里。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最近英国媒体突然盯着中国不放,说中国搞核聚变的速度“快得像闪电”,2027年要建成的一个装置,说不定能让人类头一回用上聚变发的电。

这个装置到底是啥?中国为啥能在这事上跑这么快?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400吨“大家伙”精准落位

2025年10月1日,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工地上,一台巨型吊车的臂杆慢慢往下放。

吊绳底下挂着的东西像个超大号的“金属圆盘”,直径差不多有18米,比6层楼还高,重量超400吨,赶上300多辆家用轿车加起来的分量。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这玩意儿叫杜瓦底座,是给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搭的“地基”。

别看它只是个底座,作用可大了:以后整个BEST主机近6700吨的重量,都得靠它托着,相当于要撑起4000多辆汽车的重量。

装这个底座可不是简单吊起来放下就行,差一点都不行。底座放平了,高低差不能超15毫米;对准位置,偏一点都不行,误差得卡在2毫米以内。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而且吊装的时候,底座和旁边墙体的空隙还不到100毫米,稍微歪一点就可能撞着。

最后项目团队用自己研发的专用吊具,再加上激光跟踪技术,实时盯着位置调整,才把这个“大家伙”稳稳放在了该放的地方。

这一下放稳,就意味着BEST项目正式进入装核心部件的阶段,离2027年建成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这杜瓦底座不光是“地基”,还是个“保温房”。以后里面要装的超导磁体,得在零下269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里工作,底座就得把热量挡在外面,让磁体能正常“干活”。

而这些磁体的任务,就是把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困住”,不让它乱跑。

按照计划,BEST会在2027年底建成。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说过,要在5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这么算下来,2030年前,咱们说不定真能看到这装置发上电。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十年磨一剑

中国能在BEST上稳步推进,不是临时抱佛脚,是过去十年在聚变技术上一点点攒下来的底气。

在合肥,有个叫EAST(东方超环)的装置,早就在核聚变领域创下过纪录。

2025年1月,EAST在1亿摄氏度的高温下,把等离子体稳稳“困”了1066秒,要知道,1亿摄氏度比太阳核心还热,任何东西碰着都得瞬间化了,能把这“火”困住这么久,本身就是个大突破。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这突破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直接证明了长时间稳定搞核聚变是能实现的,给后面建工程堆攒了关键数据。

紧接着,四川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又拿出了新成绩:2025年3月,它让等离子体的原子核温度达到1.17亿度,电子温度达到1.6亿度,成了全球首个实现“双亿度”放电的装置。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这两个装置的成果,就像给BEST画了张清晰的“施工图”。BEST是EAST的“升级版”,就是在这些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琢磨怎么让核聚变发电更划算、更可行。

除了实验数据,核心部件能自己造也很关键,比如西部超导,现在已经是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低温超导线材的国内唯一供应商,自己能造的比例超90%。

不管是超导线圈还是真空腔体,差不多所有关键部件都能自己生产,不用看别人脸色要东西,这也是项目能快起来的重要原因。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而且中国没把宝押在一条路上,主要搞托卡马克这种磁约束技术的同时,还在琢磨激光聚变,这技术的加热效率比美国那边高30%。

另外,Z-FFR聚变-裂变混合堆也在推进,多搞几条路,就算一条路走不通,还有别的路能走,降低了风险。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为啥能这么快?

中国搞核聚变能有“闪电速度”,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是国家和市场一起使劲,这种力度在全球都少见。

现在核聚变已经被明确归到“未来重点产业”里,相关部门还出了《核聚变安全技术规范(2025版)》,把该注意的标准、该解决的难题都写清楚,从制度上给项目铺路。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而且还搞了跨部委的攻关小组,专门盯着32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不是各干各的。

2025年7月,中核集团牵头搞了个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CFEC),一成立就拿出了150亿的注册资本。

背后的股东也不一般,25家央企和科研院所都凑了钱,像中国石油、中国核电这些都在里面,地方上的产业基金也跟着投了钱。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这家公司刚成立没多久,就开始招标46项核心设备,把搞研究的、造设备的、搞应用的都拉到一起,形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链条。

不像以前搞大科学装置,光靠科研院所在实验室里琢磨,现在有市场力量跟着,能更快把技术变成实际能用的东西。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地方政府也没闲着,合肥、成都、上海这三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专门搞聚变产业的集群。

地方上专门支持的债券已经投了超800亿,到2030年前,规划的投资还要突破3000亿。

这种“国家定方向、资本搭平台、地方抓落地”的模式,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能很快变成工地上的实际进展,这就是“闪电速度”的底气所在。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全球看中国:别人还在琢磨,中国已经动手建了

中国这么快推进核聚变,把全球竞赛的节奏都打乱了,西方那边明显开始着急。

美国有家聚变公司的CEO说得很直接:中国搞核聚变是“国家层面一起使劲”,目标就是“赢下这场比赛”。

再看美国自己的项目,像散沙一样,钱不够,规划也乱,十年过去了,还停留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没个系统的推进方案。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那个有30多个国家一起参与的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本来大家都寄予厚望,计划建一个50万千瓦的反应堆,可进度一再拖,现在预计要到2035年才能全面运行,比BEST建成的时间晚了8年。

美国企业说的商用计划也没谱,有个叫Helion的公司,说2028年要建一个50兆瓦的核聚变发电厂,可它用的技术还在验证阶段,能不能成还不好说;麻省理工学院孵出来的项目,要到2030年代初才可能建成。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做的研究让西方揪心:支撑核聚变商业化的6个关键产业里,中国已经主导了3个,另外2个也快能主导了。

要知道,核聚变背后是好几万亿美元的能源市场。谁先把商业化搞成,谁就能掌握未来能源的话语权,这就是西方为啥这么着急想应对的根本原因。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以后会咋样?

要是BEST能按计划建成,人类用能源的方式可能会彻底变样,这些变化会慢慢渗透到咱们的日常生活里。

最直接的就是电费可能会降,业内有人预测,以后聚变发电的成本可能降到每度电0.3元以下,比现在的煤电还便宜,说不定以后家里的电费单能薄一半。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对工厂来说,高耗能产业的成本会大减,像电解铝、数据中心这些用电大户,电费可能直接少花一半;以前因为耗电太多没法大规模搞的技术,比如海水淡化、空气捕碳,以后都能铺开了用。

能源结构也会大改,现在煤电还占35%左右,以后可能会降到5%以下;石油、天然气慢慢不会再用来发电,改成做化工原料。

以前夏天缺电限电的情况,可能再也不会有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也会跟着大幅减少,因为随便充点电就能跑很远。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对环境的好处更不用说,核聚变不排温室气体,也没有长期带辐射的废料,一旦大规模用起来,全球碳排放会大幅减少,雾霾、极端天气可能会少很多。

往远了说,核聚变还能帮人类探索太空,用聚变装置当太空飞船的动力,飞船能跑更远,以前到不了的深空,以后说不定能去。

甚至在宇宙里建“生态圈”也不是科幻,用“人造太阳”提供稳定的能量,就能在太空里建像地球一样的环境,为以后大规模去宇宙生活打基础。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当然,难题还有不少,比如能扛住辐射的材料、氚燃料怎么循环利用,这些都还得慢慢攻克,但BEST的进展已经让这条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合肥工地上400吨杜瓦底座的精准落位,到EAST“困住亿度火”的突破,中国搞核聚变的“闪电速度”,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

2027年那个节点,说不定就是人类跟化石能源说再见的开始,让清洁又用不完的能源,照亮以后的日子。

可控核聚变大突破!2027年建成,有望人类首次,英媒:闪电般速度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