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3日 17:22 0 aa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航天电子近日一则公告,在重庆产业界激起涟漪。

员工仅40余人的重庆巴山仪器公司出资2.3亿元,收购员工约700人的重庆航天火箭公司近30%股权,上演了一场“以小博大”的产业整合。

这场看似悬殊的交易背后,是两家同根同源企业的再度携手。

两家公司均源自1958年创建的重庆巴山仪器厂,在2007年存续分立后各奔前程,均属于航天电子旗下公司,如今通过资本纽带重启深度融合。

这场重组远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直指重庆空天产业核心瓶颈的精准落子。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分立后专注研发的航天火箭公司,已连续16次为神舟系列任务提供关键地面支持。

其核心能力聚焦遥测遥控、无人机数据链及卫星通信系统研发,成为解决“从0到1”问题的技术策源地。

而承继制造根基的巴山仪器,则专精于将技术图纸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高质量产品,确保创新实现“从1到N”的跨越。

此次重组的深层意图,在资金投向上可见一斑。

2.3亿元增资将专项用于测控通信、卫星应用、系统集成、智能制造、软件技术与数据应用等五大前沿领域,推动企业从传统配套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这笔资金的注入,不仅缓解了研发投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为“技术脑”与“制造手”的协同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央企资产证券化提速的背景下,这场重组还具有特殊意义。

航天科技集团当前证券化率不足20%,远低于国资委设定的2025年目标。与同属军工领域的中航工业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

此次增资后,旗下航天电子持股比例从100%降至70.61%,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出空间。

这种股权结构的优化,既保持了国有控股地位,又为引入更多战略资源创造了条件。

重庆的产业雄心为这场重组提供了更深层的推动力。

按照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规划,空天信息产业被明确列为发展重点。

地方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土地政策等工具积极引导产业生态形成。

在这一框架下,航天火箭公司作为“链主”企业,通过此次股权合作,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九龙坡航空航天产业园集聚。

从高端芯片、特种材料供应商,到精密制造企业,再到软件算法团队,各类创新主体正于此找到精准的对接接口,形成一个基于能力互补的产业生态。

这正是重庆在空天信息产业竞争中差异化突围的关键。

从区域协同视角看,这次整合超越了单一企业范畴。

重庆航天火箭公司与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有望形成差异化布局,共同打造“成渝航天产业走廊”,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这种跨区域协作,既回应了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期待,也为产业链的优化布局提供了新的可能,展现了央地协同在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价值。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航天体系的这次重组,展现了央地合作的新维度。

2023年3月签署的《国务院国资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深化央地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参与重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列为核心内容。

明确提出要探索各种所有制经济深度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巴山仪器与航天火箭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股权整合,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典型案例。

这次重组打破了传统行政划转模式,按照市场化规则推进,既保持了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又引入了灵活经营机制,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协议框架下,重庆持续推进多层次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展。

通过“央渝同行”平台,重庆在南岸、渝中、长寿、涪陵等地开展多领域产业对接,推动央企、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主体的深度协作。

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模式,有效激发了区域市场活力。

长安汽车的改革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合作内涵。

通过推动长安汽车升格为当地首家一级央企,重庆在保持地方产业特色的同时,实现了不同层级国有资本的协同创新。

更多领域的合作实践同步推进:

中国物流集团重庆物流集团,共同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探索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新机制;

国机集团与川仪股份联合成立国机工业仪器仪表集团,开展技术协同,加快仪器仪表领域国产替代进程。

中国航天科工一院在渝设立空间电磁频谱研究院,推动低轨卫星星座产业化。

这些探索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2025年2月,央企在渝企业约1800户,注册资本金超过7400亿元,形成了国有资本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空天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深度合作,构建起更加活跃的创新生态。

此次航天体系的重组,不仅体现了重庆在深化央地合作方面的创新探索,更展示了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成效。

这一实践为推进央地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庆40人公司,“鲸吞”700人央企

重庆的央地协同实践,在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展现出深远的战略价值。

国机集团整合川仪股份攻关仪表技术,提升的是工业基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时,增强的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航天体系内部实现研发与制造闭环,强化的则是空天信息这一战略产业的链式竞争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重庆探索的央地协同模式,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通过精准的资本纽带和治理结构改革,将央企的“国家队”优势与地方的“主力军”作用深度融合,这种模式既推动了资源优化配置,也促进了创新要素集聚。

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使国家战略的宏观布局与地方发展的微观实践得以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这一协同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还将不断丰富。

重庆在央地协同方面的探索,不仅为本地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其他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