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一忱的工作室,一台掌上游戏机正运行着他的作品。绿色像素的画面亮起,奶奶坐在椅子上,喝着橘子汽水,午后的阳光落在身上。像素的小人推着她出门散步、吃药...
2025-11-01 0
2025年初,北京和上海先搞了个新动作,AI生成的内容必须贴标识,尤其是短视频里,只要画面或声音是AI做的,就得在显眼地方写上“AI生成”。
我前段时间刷抖音,真刷到过一个标着这个的视频,是个AI做的美食测评,要是没那个标,我差点以为是真人拍的。现在AI做的东西越来越“以假乱真”。
之前我刷到一段“专家解读养老政策”的视频,讲得头头是道,后来才知道是AI合成的,不光是专家,还有明星代言的假视频、编造的新闻,这些东西要是没人管,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搞不好还会搅乱舆论。
比如去年有个地方,有人用AI做了当地官员的假视频,传得沸沸扬扬,最后查出来是假的,可已经造成误会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问,为啥突然要搞这个标识?其实不是突然,全球都在关注AI的问题,2023年欧盟就出了《AI法案》,里面就说AI生成的内容得能查到来源。
咱们国家这次试点,算是跟国际接轨,也给AI划了条“红线”,现在抖音、快手、B站这些大平台都在测试自动识别功能,就是为了能快速给AI内容贴标。
我觉得这个标识就像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以前我们买零食,会看配料表知道有啥添加剂;现在看AI内容,看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不是机器做的。
比如你刷到一个旅游攻略视频,标了“AI生成”,你就会心里有数,这可能是AI整合资料做的,不是真人实地拍的,参考的时候就得多留个心眼,要是没有这个标识呢?搞不好有人会用AI做假证据、假丑闻,把水搅浑。
我有个朋友做新媒体,他说之前遇到过AI做的假新闻,差点就转发了,还好最后核实了一下,现在有了标识,至少能帮大家先把“AI内容”和“真人内容”分开,减少被误导的可能。
不过也有人觉得,加个标识会不会很麻烦?其实不然,平台现在都在优化技术,比如B站测试的系统,大部分AI视频都能自动识别贴标,不用人工一个个弄。
对用户来说,就是多瞟一眼的事,却能少踩很多坑,要聊这个标识的意义,就得先说说AI这些年的变化。
我翻资料的时候发现,AI的发展大概能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差别都挺大的,最早在2010到2020年,AI更像个“学徒”,只会做“识别”的活。
比如人脸识别,你刷脸进小区、付账,都是靠它;还有手机里的推荐算法,你刷到的短视频、购物软件推的商品,都是它根据你的喜好选的。
那时候的AI,只会“认东西”,比如告诉你“这是猫”“那是一首歌”,不会自己“创造”新东西。
我记得2018年用Siri,问它“今天天气怎么样”还行,让它写首诗,它就只会说“我还在学习”,到了2021到2024年,AI就像突然“开窍”了,变成了“艺术家”。
ChatGPT能写文章、聊天,Midjourney能画超逼真的画,还有2024年出来的Sora,能做高清视频。
我试过用Midjourney画“太空里的咖啡馆”,它几分钟就出图了,细节比我想象的还丰富,这时候的AI,不再只做“识别”,而是能“创造”了,可问题也来了,它做的东西太像真的,没人说的话,根本分不清。
2025年开始,AI就进入了“社会责任时代”,以前大家看AI,觉得“技术厉害就好”,现在更看重“能不能信得过”。
这次的强制标识政策,就是这个转变的信号,就像一个人,小时候可以随便玩,长大了就得承担责任,AI现在也到了“担责任”的时候。
这个转变对企业影响也不小,对平台来说,得花钱优化识别技术、调整审核流程,刚开始可能会有成本压力,但长远看,反而能赚信任。
比如有个平台early2025就开始贴标,用户举报率降了不少,留存率也高了,大家觉得这个平台靠谱,愿意多待一会儿,对普通企业来说,要是做AI相关的产品,也得跟着规范来。
比如做AI视频工具的,得在生成的内容里自动加标识;做营销的,不能用AI做假代言还不说明,我认识一个做AI营销的朋友,他说现在他们做方案,首先就会考虑“怎么合规贴标”,不然项目根本没法推进。

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个政策更像是在“重建数字信任”,现在我们每天看的信息里,不知道有多少是AI做的。
有了标识,大家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信息,不是说AI内容不好,而是要知道它的“出身”,再判断要不要信。
比如看到AI做的政策解读,你会想“要不要再查下官方消息”;看到AI做的科普,你会想“有没有权威来源”,如此看来,2025年的这个强制标识政策,确实是AI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以前AI拼的是“技术多厉害”,现在拼的是“能不能让人信”,技术再炫,要是没人信,也没用,就像一个产品,质量再好,要是没信誉,也卖不出去。
未来,那些能做好“透明化”“可追溯”的企业,肯定能走得更远,比如能让人清楚看到AI内容的来源、生成过程的平台,会比那些“藏着掖着”的平台更受欢迎。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得慢慢养成“看标识”的习惯,在数字世界里保护好自己,毫无疑问,AI是个好技术,能帮我们省不少事、开拓不少思路。
但技术再好,也得有规矩,这次的强制标识,就是给AI立的一个规矩,也是给我们的数字信任加的一道“保险”。
希望以后不管是刷视频、看文章,我们都能清楚知道“这是谁做的”“能不能信”,这样数字世界才会更靠谱、更安心。
相关文章
在周一忱的工作室,一台掌上游戏机正运行着他的作品。绿色像素的画面亮起,奶奶坐在椅子上,喝着橘子汽水,午后的阳光落在身上。像素的小人推着她出门散步、吃药...
2025-11-01 0
2025年初,北京和上海先搞了个新动作,AI生成的内容必须贴标识,尤其是短视频里,只要画面或声音是AI做的,就得在显眼地方写上“AI生成”。我前段时间...
2025-11-01 0
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科技媒体 Phone Arena 昨日(10 月 31 日)发布博文,公布了首支完全由生成式 AI 制作的电视广告《计...
2025-11-01 1
来源:【人民网】(部分画面由AI工具调试生成)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2025-11-01 1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正式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员们如何健康、舒适地展开太空生活和吃好一日三餐,是大家都很关心...
2025-11-01 1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中国核电(601985)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面向设计的多物理场工业软件模型集成开发系统”,专利...
2025-11-01 1
今天给各位分享老千做牌的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老千牌手法教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老千如何给牌做记号...
2025-11-01 9
商务部豁免背后:安世事件撕开半导体博弈真相,荷兰困局与中国破局“不当干预已导致全球产供链混乱!”11 月 1 日,中国商务部针对安世半导体事件的再次表...
2025-11-01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