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在网络世界的痕迹会消失吗? | 睡前聊一会儿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4日 19:20 3 admin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两则热搜引发关注:一是有网友用新手机号意外登上已故歌手李玟的音乐平台账号;另一则是“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的讨论。看似技术性的问题,实则叩击着数字时代人们心底柔软的角落: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在网络世界留下的足迹该如何安放?当亲人离去,那些定格在屏幕上的音容笑貌该如何珍藏?今晚,我们就来聊聊数字遗产这个话题。

不禁想起电视剧中的场景:当年幼丧母的主角被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妈妈?”他的回答是:“每天。我每天都想妈妈。”这句台词之所以让观众泪目,正因它道破了,思念从来不是某个特定时刻的爆发,而是融入生活缝隙的绵长牵挂。我的父亲离开也快六年了,我打心底里能理解台词中所说的“每天”——翻看手机相册时、点开语音消息时、听到某首老歌时,这些带着体温的数字痕迹,就是我们与逝去的亲人保持联结的桥梁。所以,当话题涉及逝者的社交账号、音乐平台等承载着个人气息的数字遗产时,大家便如此关切。

曾经,思念是有形的。泛黄的日记本里藏着青涩心事,沉甸甸的相册定格着人生回忆,手写书信的墨迹还留着力透纸背的牵挂。睹物思人,或潸然泪下,或开怀大笑,情感在摩挲这些旧物时有了温暖的出口。而今,我们的思念悄然迁至云端。社交账号里的互动留言,购物网站上的浏览足迹,游戏世界中的虚拟装备,乃至精心收藏的数字艺术品——从技术视角来看,这些或许只是冰冷的数据;但在亲人心里,它们却是逝者留给世界最鲜活的记忆切片,是数字时代特有的遗产。

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提出死亡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医学认证的死亡,亲戚朋友在葬礼上作最后告别,以及被之前认识的人完全遗忘。数字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第三种死亡的发生,让关于逝者的记忆在数字空间得以延续。

如何对待这些数字遗产?史铁生说:“生死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死亡。”保护数字遗产的真谛,不在于对抗死亡本身,而在于用爱温暖那不可避免的告别。然而,这条守护之路“道阻且长”:既要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又要尊重逝者的隐私权;既要满足生者的情感需求,又要恪守伦理边界。这对个人、技术平台乃至法律制度都提出了挑战。

比如,新手机号登录逝者账号所暴露的“二次号码”问题,就对运营商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新要求。在号码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运营商将停用90天的号码重新投放市场本是常规操作。但在今天,一个手机号绑定的可能是整个人生的数字轨迹。如何让这些关联账户得到妥善处理,需要运营商与互联网平台共同寻求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面对逝者在各平台留下的数字痕迹,相关企业应当加快步伐,用技术革新和温情服务为时代打好“补丁”。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平台正在探索解决方案:有的平台宣布不再回收长期不登录的账号,也不再清理其曾发布的内容;有的平台推出“纪念账号”功能,允许亲属申请锁定账号,让逝者生前的创作与分享得以永久珍藏。这些举措表明,在技术快速迭代的道路上,数字世界正努力学着温柔对待每个人的情感。

在奔流不息的数字洪流中,每一个生命的印记都值得被守护,每一段平凡的人生叙事都拥有独特价值。身处数字时代,我们期待为数字遗产编织更完善的保护网。这既需要技术更新,也需要相关法律破题,更需要每个人未雨绸缪。

说到底,谈及数字遗产,我们终究绕不开对死亡、对生命的思考。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每个生命都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爱与记忆让生命的价值得以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这正是:

数据无形情意重,云上思念月长明。

大家晚安!

(文|史哲)

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在网络世界的痕迹会消失吗? | 睡前聊一会儿

图片来源:上观智库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