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余温尚未散去,新学期的号角已然吹响。看着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是不是突然觉得手里的手机不香了,床铺也变得格外黏人?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
2025-09-29 0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材料科学研发范式,在加速新材料发现与性能优化中展现出突破性价值。通过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传统「试错法」存在的实验周期长、资源消耗大等痛点被有效破解,材料探索进入到「计算驱动-实验验证」的高效迭代阶段。然而随着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新材料的性能需求日益严苛,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尤其是在高熵材料研发领域。
所谓「高熵」材料,是一类由多主元元素混合制备的新型材料。高熵材料通过多主元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原子排列的构型熵(即无序性),从而赋予其相较传统材料更优异的力学、耐高温、耐腐蚀等综合性能,在能源存储、航空航天、极端环境装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此前方法如 Cryst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GCNN)、Atomistic line graph neural network(ALIGNN) 等人工智能模型均存在架构上的缺陷:受限于局部信息交互机制,难以建模远距离原子协同效应,无法完整捕获复杂晶体结构所特有的全局信息,从而导致预测精度受限。与此同时,高熵材料的固有特性也使其研发面临远超传统材料的挑战——复杂的微观结构、稀缺的高质量实验数据,加之动态无序的原子行为,共同构成了高熵材料研发路上的关键障碍。
针对工具缺陷与需求升级,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AIMS-Lab)李金金教授和黄富强教授团队研发出全新 AI 材料设计模型 CGformer,成功突破传统模型的局限。该模型创新地将 Graphormer 的全局注意力机制与 CGCNN 相融合,并集成中心性编码、空间编码,使其既能够通过晶体图直观描述材料结构,又能借助「全局注意力」机制捕捉长距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了传统「仅关注相邻原子」模型所不具备的全局信息处理能力。
该方法提供了更全面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结构内部离子迁移行为,为新材料尤其是高熵、复杂结构晶体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可靠工具。研究成果以「CGformer: Transformer-enhanced crystal graph network with global attention for material property prediction」为题,发布于顶级期刊 Matter。
研究亮点:
* 研究开发出基于全局注意力机制的 AI 材料设计模型 CGformer,为材料研发科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强大工具,有助于加速复杂晶体结构的发现进程。
* 与 CGCNN 相比,CGformer 在高熵钠离子固态电解质(HE-NSEs)的研究中,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 25%,有效证实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从 148,995 种可能的高熵结构中筛选出 18 种,成功合成并验证了 6 种高熵钠离子固态电解质(HE-NSEs),室温钠离子电导率高达 0.256mS/cm,展示了其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地址:
https://www.cell.com/matter/abstract/S2590-2385(25)00423-0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CGformer」获取完整 PDF
更多 AI 前沿论文:
https://hyper.ai/papers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案例的解决方案,解决高熵系统中数据稀缺和结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研究案例聚焦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应用,针对性地围绕高熵钠离子固态电解质的性能预测和筛选展开,构建并使用了多类数据集,为 CGformer 模型的训练、微调和实验验证提供支持,具体如下:
钠离子扩散能垒(Eb)基础数据集:这是研究人员针对研究构建的当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高熵结构中钠离子扩散能垒数据集,基于 Voronoi decomposition 的晶体结构分析(CAVD)和键价位点能(Bond Valence Site Energy,BVSE)方法构建。该数据集主要用于 CGformer 的预训练,使模型学习与含钠结构相关的图信息,然后将其迁移到计算出的高熵数据集,为后续高熵材料 Eb 预测奠定基础。
CGformer 筛选工作流程
HE-NSEs 计算数据集:以 Na₃Zr₂Si₂PO₁₂ 为基础(如上图所示),在 Zr 位点考虑 45 种潜在高熵掺杂元素,初步形成包含 148,995 种可能的高熵结构的初始化学空间。之后通过多轮筛选,包括排除不适宜元素(放射性、高毒性及昂贵元素)、约束原子半径差异与电荷平衡等,进一步将化学空间缩小至 826 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接着再通过无监督层次聚类将其分为 20 组,从每组分层采样 30% 的结构(共 238 种),经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到其 Eb 值,最终形成用于微调 CGformer 的专用数据集,以便模型专门适配高熵 NASICON 结构中钠离子 Eb 的预测任务,提升模型在目标场景下的精度。
热稳定性评估数据集:研究人员从 Materials Project 数据库中提取所有含钠结构的能量高于凸包值(Ehull),整理成一个专用训练集。该数据集主要用于训练评估 HE-NSEs 热力学稳定性的补充模型,与 CGformer 预测的 Eb 结合,筛选「性能+稳定性」的候选材料。
CGformer 针对传统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根本性的革新,将两种先进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其核心是既保留了对晶体结构的图化表征能力,又通过全局注意力机制打破了仅关注局部原子交互的局限。具体来看,它将 Graphormer 的全局注意力机制与 CGCNN 的晶体图表示方法相结合,同时增加关键编码模块,从而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信息处理流程。
下图 a 展示的是晶体图编码过程,该过程是为了将真实的三维晶体结构转化为模型可处理的晶体图。晶体结构中原子被表示为节点,原子之间的化学键被表示为边。通过转换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提取节点和边特征,如各种元素属性、电荷、共价半径、原子间距离、键类型和晶体对称性信息,然后再将这些特征进行结合,得到 CGformer 所需的初始输入数据,确保了晶体的化学与结构信息被完整保留。
从晶体到晶体图的编码流程示意图
下图 b 展示了 CGformer 的网络架构,通过多模块协同实现全局信息整合与精准预测。首先输入的晶体图经过一轮图卷积操作,生成简化的图结构,从而减少后续网络层的计算量,加速 CGformer 的训练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计算中心编码并更新晶体图的节点特征,中心编码包括每个节点的入度和出度,然后将其整合到原始节点特征中。随后每个节点通过多头注意力模块(Multi-head Attention Module),结合变特征和空间编码来表示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心编码将相邻节点的平均特征转换为总和形式,而空间编码使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区分相邻节点,促进有效的消息聚合并增强不同原子之间的信息连接。最后,输出向量经过「池化(整合全局特征)」和「激活(函数运算)」过程,完成最终的材料属性预测。
CGformer 的网络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多头注意力模块使得每个节点「关注」晶体图中所有其他节点,而非仅相邻节点,实现了长程原子相互作用的捕捉。与此同时,中心编码和空间编码的加入,也使模型不仅能识别原子的化学属性,还能感知其在结构中的「位置重要性」和「空间关系」,提升了模型对复杂晶体的表征精度。
总而言之,CGformer 相比传统晶体网络实现了质的跃迁,实现了全局视野、信息增强、效率平衡三大优势,为复杂高熵材料的发现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可信、可靠的工具。
为了准确评估 CGformer 模型的性能和先进性,研究人员将其与传统模型 CGCNN、ALIGNN、SchNet 等进行了比较,实验从「预训练」到「微调」两个阶段验证了 CGformer 的预测精度。
在预训练阶段(如下图所示),CGformer 展现出更佳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CGformer 初始误差与波动显著低于 CGCNN,10 折交叉验证(10-fold CV)显示,其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MAE)为 0.1703,较 CGCNN 性能提升了 25.7%;测试集平均 MAE 为 0.3205,较 CGCNN 性能提升了近 10%。与 ALIGNN 和 SchNet 的比较进一步凸显了 CGformer 的优良性能。
CGformer 与 CGCNN 作用对比
从拟合效果来看,CGformer 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更小,残差更集中于 0 附近,且残差标准差更小,证明了其对钠离子 Eb 的预测更加可靠。
在微调阶段(如下图所示),预训练后的 CGformer 在 200 轮微调中,10 轮左右 MAE 即显著下降,最终 10 折交叉验证平均 MAE 仅为 0.0361;微调后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进一步缩小,残差主要集中在 -0.05 到 0.05 范围内,且呈良好正态分布,证明其对高熵体系 Eb 的预测具有极高精度,体现了其数据缺失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CGformer 在计算得到的高熵钠 Eb 数据集上的微调结果
最终,实验对 CGformer 筛选出的 6 种最优 HE-NSEs 进行了实验合成与电化学表征,验证其结构与性能。结果显示,这些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在 25℃ 室温下钠离子电导率在 0.093 至 0.256mS/cm 之间,显著高于未掺杂的 Na₃Zr₂Si₂PO₁₂。
所选 HE-NSEs 的实验验证
「人工智能+材料」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研发、设计和应用等环节,展示出两种学科交叉的强大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CGformer 的提出无疑为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独特而创新的算法架构,解决了高熵材料研发的关键性难题。
CGformer 仅是 AIMS-Lab 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领域探索中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研究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早已成为实验室的鲜活注脚,且硕果累累。
同样是该团队,去年以「Transformer enables ion transport behavior evolution and conductivity regulation for solid electrolyte」为题,在国际顶刊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上展示了其研究成果。研究提出了一个名为 T-AIMD 的人工智能模型,采用 Transformer 网络架构,不仅能够大幅降低计算成本,同时还能快速准确地预测任何离子在任何晶体结构中的行为。该方法将传统 AIMD 模拟速度提升了 100 倍以上,显著加速了材料性能的评估过程。
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405829724003829
另外,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卢森堡大学的团队也在 AIP Publishing 发表他们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种专门设计用于模拟原子系统的深度学习架构 SchNet,它利用了连续滤波卷积层,能够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类型的化学合理嵌入,在分子和材料的多种化学性质预测中展示了强大的能力。相关成果以「SchNet – A deep learning architecture for molecules and materials」为题。
论文地址:
https://pubs.aip.org/aip/jcp/article-abstract/148/24/241722/962591/SchNet-A-deep-learning-architecture-for-molecules?redirectedFrom=fulltext
从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包装、金属制品,到高端产业中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可谓密切相关。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在未来的材料科学中发挥巨大潜力,而这也将再次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关文章
暑假的余温尚未散去,新学期的号角已然吹响。看着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是不是突然觉得手里的手机不香了,床铺也变得格外黏人?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
2025-09-29 0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材料科学研发范式,在加速新材料发现与性能优化中展现出突破性价值。通过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传统「试错法」存在的实验周期长、...
2025-09-29 0
快科技9月29日消息,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三星代工的2nm版骁龙8 Elite Gen5应该已经砍掉了,没有厂商使用这颗芯片。据悉,高通今年9月发布的...
2025-09-29 0
近日,江南大学孙丰鑫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驱动式”编织设计框架,仅通过控制针织结构的几何布局,就能在织物中“写入程序”,赋予软体机器人灵活的变...
2025-09-29 0
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9-29 2
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9-29 10
现在人们打棋牌麻将谁不想赢?手机微乐麻将必赢神器但是手机棋牌麻将是这么好赢的吗?在手机上打棋牌麻将想赢,不仅需要运气,也需要技巧。掌握的棋牌麻将技巧就...
2025-09-29 4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9-29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