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航空大都市理论奠基人卡萨达履职郑州航空港 擘画4.0时代枢纽转型新蓝图

AI科技 2025年11月07日 07:44 2 aa
航空大都市理论奠基人卡萨达履职郑州航空港 擘画4.0时代枢纽转型新蓝图

11月5日,“航空大都市”理论奠基人、郑州航空港区首席顾问约翰·卡萨达如约赴港区履职调研。从链接全球的会展门户到瞄准前沿的医科高地,再到擘画未来的科创走廊,他先后走访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医学科学城国际交流中心及郑州航空港区市民中心,以沉浸式考察、深度化交流为郑州航空港迈向“航空大都市4.0”时代注入国际智慧,勾勒枢纽转型新蓝图。

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先行区,郑州航空港历经十二年建设,已形成“航空+高铁”双枢纽联动优势,“四港联动”多式联运体系让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卡萨达此行,正是带着对这一“中国航空大都市样本”的深度期许,探寻其从“交通节点”到“经济动力源”、从“制造中心”到“创新高地”的进阶密码。

速度赋能:会展枢纽让全球“流量”变本地“留量”

高效连通性,是卡萨达评判航空大都市的核心标尺。乘车经长鹰隧道快速抵达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的体验,让他由衷赞叹:“从机场到会展中心的快速通达,是衡量航空大都市效率的首要指标。”这一无缝衔接的交通优势,正是郑州航空港“多港联动、多式联运”体系的生动缩影——这里拥有全国首个配备专用物流设施的客货两用高铁站,货物周转效率提升60%以上,“区港一体化”模式更让物流成本降低50%。

在卡萨达眼中,会展中心绝非单纯的活动场所,而是激活区域经济的“强大引擎”。“航空枢纽带来的全球流量,需要这样的平台转化为促进贸易与创新的本地留量。”他指出,郑州航空港依托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1+4+N+E”口岸体系,7×24小时通关机制实现全球商品快速集散,而会展中心正是串联这些开放资源的关键节点,推动航空都市从“通道型枢纽”向“价值型枢纽”跨越。

创新聚能:医科高地与科创走廊构筑人才“强磁场”

“中原医学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以及在基因、癌症研究等领域的先进水平,让我特别惊讶。”在中原医学科学城国际交流中心,卡萨达对港区的创新生态给予高度评价。他敏锐洞察到港区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将顶尖科研机构、临床资源与产业平台密集布局于航空枢纽周边,既实现前沿医学发现与临床需求的快速对接,又能借助航空物流高效链接全球市场,这种“产学研用”的紧密融合,正构建起聚焦高增长领域的生命科学创新生态圈。

面对双鹤湖科创走廊20公里串联四大功能区的宏大规划,卡萨达给出精准预判:“这条走廊将是整个区域未来发展的‘骨干’。”他强调,“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吸引并留住人才是郑州航空港区未来十年的核心目标。”对于规划中围绕湖泊打造的休闲环境、高品质住房、国际学校及STEM研究型全球校区等配套,卡萨达深表认同:“让城市有温度、有品质,才能成为人才愿意扎根的‘磁石’,这是赢得知识经济4.0时代的关键。”

在卡萨达看来,双鹤湖科创走廊正是转型核心载体:“这里将助力港区引领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结合“航空大都市4.0”理论阐释,郑州航空港的转型契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优势+城市开发+人才招引”四维发展逻辑,通过绿色社区、智能配套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正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转型提能:从“制造重镇”到“创新新城”的战略跨越

调研尾声,卡萨达给出清晰论断:“郑州航空港正经历着从卓越的‘工厂和制造中心’向‘创新的、知识驱动的创业活动中心’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型并非偶然——作为“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郑州航空港已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2025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179.4亿元,占全省49.4%,同比增长32.8%。

此次履职调研,卡萨达以理论奠基人兼实践者的双重视角,为郑州航空港发展提供具体指引。这座承载“五大战略定位”“五大中心”建设使命的航空新城,正以“速度”破局、以“创新”聚力、以“人才”固本,在全球航空都市网络中书写中国枢纽经济新答卷。随着“航空大都市4.0”规划逐步落地,郑州航空港必将成为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与创新高地,在新时代“空中丝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史宝银|陈锋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