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AI科技 2025年11月04日 15:19 3 aa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记者 王兰 通讯员 胡琛璟)“十四五”这五年,中国航空事业的好消息就没断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直接把“中国航空工业”的热度拉满。那些刷屏全网的高光时刻,让我们实实在在“见证历史”,更化作一股强劲的力量,成为激励亿万国人奋进前行的时代印记。

歼20用上“中国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国产战机便迎来重磅“版本更新”——歼20成功换装“中国心”,实现核心动力的全面自主。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换装国产涡扇发动机的歼20双机编队(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2021年9月,换装国产涡扇发动机的歼20飞机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航展,首次对外公开展示。换装国产发动机后的歼20在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完成了垂直上升转弯、斜筋斗等一系列动作,充分展现了其优秀的低空高速、小半径转弯、大迎角飞行能力,以及良好的操控性能和优异的作战性能。

从一飞冲天的首秀,到振翅东西南北的列装部署;从打开“弹仓”的亮剑宣言,到换装“中国心”的自主突破,歼20的每一个足迹,都铭刻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带给国人无尽的振奋与自豪。

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公开投水演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工业在特种飞行器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在AG600“鲲龙”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身上”得到生动体现。这五年,正是“鲲龙”从技术验证走向成熟应用的关键成长阶段。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AG600在2021年中国航展上进行投水演示(摄影:万全)

2021年,AG600完成首次公开投水表演,9吨水精准倾泻;2023年,它具备了执行灭火任务的能力;2024年,又顺利完成高寒试飞与水上救援模式验证;2025年,则成功斩获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正式迈入量产阶段。AG600的每一步突破,都印证着我国在大型特种飞机领域的跨越,也标志着民用航空国产化在“十四五”期间的扎实推进。

AG600不仅填补了我国大型特种民用飞机领域的空白,更凭借“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的独特设计,展现了航空科技的集成创新实力,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装备体系、提升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C919商业首航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以C919大型客机为代表的大飞机事业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C919商业首航

2023年5月,全球首架C919飞机执行东航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飞往北京首都,成功完成了首次商业运营,我国在大型客机领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化运营的关键跨越。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国产大飞机快速推进规模化运营,2025年初春运期间,16架C919集中投入航线运营,越来越多旅客乘坐上“自家制造”的大飞机返乡。

C919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全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书写了崭新篇章,更全面印证了我国在大飞机领域全产业链能力的显著提升。它不仅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端制造业突破的典范,也为全球民用航空市场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领域创新成果加速落地的鲜明标志。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航空装备、技术与场景的全方位“进阶”。

我国低空航空装备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普及”。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载人飞艇等多类航空器同步发展,获批适航的装备型号持续增加,产品种类与数量显著提升,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元需求、支撑多场景应用的航空器谱系。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在技术层面,“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加速覆盖,5G-A通感一体化网络加快部署,智能飞行管控平台陆续投入使用,推动低空飞行的通信、导航与监管能力实现系统性升级,为低空航空器规模化、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航空产业生态加速完善,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推动法规修订,到地方布局通用机场网络,“十四五”期间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发展支撑体系。低空航空的应用场景也从传统领域向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文旅等多领域渗透,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

展望未来,“十四五”打下的坚实基础,正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开启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新篇章,迈向一个更具活力与影响力的新高度。

歼35公开亮相

“十四五”期间,中国海空力量实现代际跨越的标志性时刻,随着歼35的首次公开亮相而到来。2024年11月的中国航展上,这架银灰色隐身战机腾空而起,以流畅的飞行动作完成一系列表演,引发全场瞩目。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歼35在中国航展进行飞行表演

歼35不仅外形流畅,更具备出色的实战性能。它采用隐身一体化设计,翼身融合与双垂尾构型有效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使其隐身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同时,“空海孪生、一机多型”的研发思路,使其既能适应航母起降环境,也可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航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见证。

“祥云”AS700飞抵贵州“村BA”赛场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工业的创新实践正从高精尖领域走向民生场景,“祥云”AS700载人飞艇飞抵贵州“村BA”赛场的画面,便是这一进程中的“烟火气”。2025年1月,由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祥云”AS700民用载人飞艇在“村BA”赛场上空优雅盘旋,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祥云”AS700载人飞艇亮相“村BA”现场

这场跨界联动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通用航空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的双重成果。作为我国首个按适航规范研制的载人飞艇,AS700可在直径150米的简易场地实现短距起降,更以700千米的最大航程、10小时的超长航时,完美适配了西南山区的复杂地形与气候。它不仅在赛场完成低空经济场景的试飞验证,更搭载幸运观众掠过苗乡侗寨、串联古镇与千户苗寨,用“云端视角”激活了“低空+文旅”的新可能,为乡村振兴注入航空科技的新动能。

从核心技术攻坚到“科技+民生”的场景融合,AS700与“村BA”的相遇,恰是“十四五”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它既展现了我国在浮空器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更让航空科技走出实验室,成为连接产业升级与百姓生活的纽带,为通用航空服务地方发展画出了温暖的画卷。

海军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完成起降训练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与航母装备发展实现里程碑式突破。2025年9月,中国海军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标志着福建舰正式具备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是我国航母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跨越,对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意义重大。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十四五”的航迹 | 这些高光时刻“火出圈”

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首次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摄影:岳书华)

从十余年前辽宁舰的滑跃起飞,到如今福建舰的弹射出击,中国舰载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人民海军航母编队注入全新核心作战力量。这一跨越,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航空工业与海军装备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

展望“十五五”,“十四五”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推动我国航母与舰载机事业持续向深蓝迈进。更先进、更多样的舰载机将不断涌现,伴随航母编队勇闯大洋、守护海疆,在更辽阔的海天中续写航空强国与海洋强国的新篇章。

这五年,我们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技术壁垒,为飞机装上了自主可控的“强动力”;这五年,我们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创新生态,为航空产业发展催生出蓬勃向上的“新活力”;这五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国家在蓝天之上书写的雄心与答卷。

“十四五”的航程行至终点,中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仍向着更高远的天际延伸。新起点上,它以昂扬姿态划破长空,在蔚蓝里续写连接世界、通向未来的壮美航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