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6日 04:15 0 aa

当传统工业机器人还困在“柔性不足、编程复杂、部署昂贵”的死循环里,3C电子、新能源汽车工厂还在为“产品迭代快、产线切换难”发愁时,一家来自常州的企业已经带着解决方案递表港股,要抢下“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


它就是微亿智造——2024年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其用能“开箱即用”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产品,实现了增长破局。机器人大讲堂试图拆解这家“工业机器人新势力”的崛起密码:它如何破解行业痛点?为何能在3年里实现营收复合增长64.7%、EIIR业务增长183.4%?又藏着怎样的战略布局?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EIIR的增长密码


在“具身智能”概念普世之前,其实微亿智造就一直在构建“手、眼、脑、云”的全链条技术站,以工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助力工业企业快速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


2018年,微亿智造在江苏常州成立,从一开始就没走传统机器人的老路,它希望通过将工业机器人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结合,使工业机器人能够与其工作环境进行实时感知、学习与交互,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和变化的工业环境,识别和响应环境变化,自主完成任务。微亿智造很快拿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的称号。


但初期的微亿智造,是作为“工业AI技术装备解决方案集成商”角色,以AI+机械臂的方式“杀”入企业最头疼也未被自动化解决的外观缺陷检测赛道。因大量的项目还是以定制化为主,2022年营收只有2.21亿元,其中机器人相关产品占比仅15.3%,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造成当年经营利润-9131万元,期内利润-9201万元。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2022年12月,微亿智造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用1411.02万元的新增资本,收购了江苏智云天工100%股权。这次收购,看似花钱不多,实则“捡了个宝”:智云天工有多个数据库、模型、训练系统专利,让微亿智造在算法和平台开发能力更加扎实。


智云天工的创始人张志琦,这位曾是百度智能云副总经理、阿里钉钉副总裁,带着团队加入微亿智造,2023年1月正式成为“一把手”。张志琦的到来,给微亿智造带来了“互联网大厂的打法”:他请来微软、京东出身的赵何做CTO,负责研发和产品规划,他推动“以产品为核心”的转型,把原本分散的AI技术、模组业务整合起来,聚焦EIIR整机产品。


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微亿智造就推出了升级后的EIIR产品,很快拿到了3C电子、新能源行业的大订单;2024年,公司彻底扭亏为盈,经营利润5639万元,期内利润1574万元,成为行业里少有的“盈利机器人企业”。


转型后的微亿智造,营收就像开了挂。2022年营收2.21亿元,2024年涨到6.00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64.7%;2025年上半年更猛,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1.43亿元暴涨187%达到4.12亿元。


经营利润和期内利润也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分别达4340万元、669万元。这背后的核心动力,就是EIIR产品的爆发。凭借EIIR产品,微亿智造能够以标准化产品的速度和成本效益,为3C电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等关键高增长行业提供经过市场验证的高性能解决方案。从2022年的15.3%,涨到2024年的45.3%,2025年上半年直接突破53.6%,成为绝对主力。2022年EIIR收入仅0.34亿元,2024年却飙升到2.71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83.4%,2025年上半年又涨到2.208亿元。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45.7%涨到2025年上半年的54.1%,远超传统工业机器人30%左右的平均水平,甚至比不少高端装备企业的毛利率还高。对比同期的AI赋能的产品,差距更明显:2022年AI赋能的产品占营收42.5%,2025年上半年降到26.7%,营收增长缓慢;模组类产品占比从14.6%进一步下降,逐渐成为辅助业务。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现在客户来我们这,基本都是直接问EIIR产品,它既能解决传统自动化不够柔性的问题,还具有性价比,能让客户ROI算的回来,有的工厂一次就订十几台,说要整条产线替换。”在9月的工博会上,微亿智造销售对机器人大讲堂介绍道。


而根据灼识咨询和IDC的报告,微亿智造的市场地位也得到了认可。2024年,按EIIR业务收入计算,微亿智造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市场份额第一;并位列IDC《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榜首,成为行业公认的“领头羊”。


▍传统机械臂“卡脖子”,工厂急需“会思考的机器人”


EIIR的核心在于戳中了行业发展的痛点。例如在3C电子车间里,工人常常要面对一个尴尬的场景:新机型上线,原本的机械臂却“水土不服”,光编程复杂就得等工程师调试半个月,好不容易能用了,下次换产品又得重来。


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老大难”。全球做了几十年的传统机械臂,至今没跳出三个核心痛点。


第一个就是柔性不足,大多机械臂只能重复固定动作,遇到零件尺寸、材质变化就“罢工”,比如3C电子行业半年换一代产品,机械臂往往跟不上迭代速度;


其次是泛化能力弱,大多机械臂只能处理单一工序,比如拧螺丝的机器人不能贴标签,一条产线要配十几个不同功能的机械臂,成本高还占地方,说是机器人更多是专机;


还有就是部署成本高,需要专业工程师编程调试,小工厂请不起,大工厂一条产线调试下来要花几十万,还得停工几天,损失不小。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就是封闭的自动化装置,面对真实工厂里的不确定性,根本扛不住。”微亿智造董事长兼CEO张志琦当时接受采访时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工厂老板的痛点。


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一体化压铸件是核心部件,但检测和修整一直是难题,铸件表面有细小瑕疵,只能靠人工排查,单件处理要70分钟,还容易漏检,良品率很难达标。“一天下来产不了多少件,人工成本还高,我们早就想换设备了,但没找到合适的。”有新能源车企生产负责人曾这样吐槽。


就在行业陷入困境时,微亿智造带着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杀了出来。


什么是“工业具身智能”?简单说,就是给机器人装上“人类的感官和大脑”,让它能像人一样感知环境、学习经验、灵活执行,不用复杂编程,开箱就能用。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微亿智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建立运行于“快慢思考”及“人类在环”的原则上,为我们的EIIR产品赋予智能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的能力。整个系统通过“云-边-端”一体化架构实现,该架构如同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拥有大脑(云)、神经系统(边)和身体(端)。


这套架构直接解决了传统机械臂的痛点。例如柔性化能处理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等多行业的不同零件,单机可切换多任务;泛化能力强,一条产线能混线生产多个品类,比如上午做手机外壳,下午做汽车连接器;部署快还便宜,因为不用专业编程,工人培训半天就能操作,部署成本比传统机械臂低不少。


最直观的案例就是新能源汽车压铸件检测:微亿智造的EIIR解决方案上线后,单件处理时间大幅压缩,效率成倍提升;良品率达到99%,不仅实现一般工业制造98%以上的要求,而且全程自动化,不用人工盯岗,一个车间能省多个工人成本。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进军欧美市场,IPO募资剑指全球化


递表港股只是微亿智造的第一步,它的野心是做“全球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领导者”。


在巩固中国市场的同时,微亿智造从2025年起正式启动“海外扩张战略”,目标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市场,业务已经遍及美国、欧洲等地区。目前,微亿智造已经服务了超过25家世界500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比如某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在欧洲的工厂用了微亿智造的EIIR产品后,压铸件检测效率提升了不少,还把这套方案推广到了北美工厂。


接下来,微亿智造还在布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市场,这些国家的电子制造、半导体产业发达,对机器人的柔性和精度要求高,正好是EIIR产品的优势领域。截至2025年6月30日,微亿智造的客户已覆盖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快消品、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形成了“国内+海外”“大客户+中小客户”的多元化客户结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微亿智造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智能水平及性能,建立本地化的海外销售及服务网络,深化全球业务布局,同时战略投资及收购,建立开放共赢的应用生态系统。


▍结语: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时代”,已经来了


微亿智造的崛起,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预示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变革拐点”——具身智能正在重构传统机器人的逻辑,未来的工厂,可能会彻底改变模样。


从传统机械臂的困局,到微亿智造EIIR产品的破局;从2022年的亏损,到2024年的盈利;从中国市场的“老大”,到进军全球的“野心”,微亿智造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工业机器人行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当具身智能让机器人“会看、会想、会做”,当未来工厂只需“原材料+能源”,当中国企业在全球赛道上崭露头角,我们有理由相信: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时代”,已经来了。


而微亿智造能否成功登陆港股,能否坐稳“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的宝座,能否引领行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