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科学家们试图用AI破解衰老密码;商业世界中,亿万富翁们每年花费数十万美元追求“回春术”。当我们谈论科技延长寿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64岁的彼...
2025-10-25 0
实验室里,科学家们试图用AI破解衰老密码;商业世界中,亿万富翁们每年花费数十万美元追求“回春术”。当我们谈论科技延长寿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64岁的彼得·迪亚曼迪斯每天吞下五十多颗补剂、更换血浆、用红光仪照脸,并举办门槛高达5万美元的“抗衰老俱乐部”。在硅谷,像他这样的科技富豪们每年愿意花费25万美元。
试图把“生物时钟”往回拨。
与此同时,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几周内完成原本需要数年的衰老研究。AI不仅分析了60万份转录组样本,更揭示了一个颠覆性事实:衰老并非匀速缓慢退化。
而是每约15年就会经历一次生理系统的显著转折。
---
01 AI闯入长寿领域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长寿研究领域,重塑科学家们理解生命本质的方式。在复旦大学高悦课题组,机器学习与有机电化学正被深度融合,开创出 “AI+电池分子工程”新范式。
团队以硫、氮、硼等非传统元素为中心,成功预测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有机功能分子。
但AI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哈佛医学院的合作实验中,一套名为K-Dense的系统展现出更强大的能力。
它采用独特的“双环架构”——外层负责科研规划,内层负责执行和验证,把复杂目标拆解成具体任务,在安全环境里逐步完成。
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科研的主导者。在最严格的生物信息学测试BixBench中,K-Dense Analyst拿到29.2%的准确率,超过GPT-5的22.9%。
02 衰老密码的真相
K-Dense系统借助其强大的分析能力,绘制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人类衰老阶段性图谱。研究显示,在45岁左右,人体端粒缩短速率会突然加快2.3倍,线粒体能量产出同时下降18%。
到达60岁这一节点时,免疫系统功能出现结构性衰退,慢性炎症标志物IL-6平均升高41%。而到了75岁,大脑神经可塑性相关基因表达量骤降近一半。
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衰老是匀速退化”的传统认知,衰老实际上是一系列阶段性“生物程序”。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合作,成功构建了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
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SRC移植可显著延缓多器官衰老进程,重建机体稳态平衡。基于机器学习的衰老时钟分析证实,未成熟神经元生物学年龄被逆转6至7岁,卵母细胞的生物学年龄被逆转5岁。
03 数字永生,另一种生命延续?
当科学家们在对抗生物学衰老时,另一条通往“永生”的路径正在数字世界展开。“数字复活”技术让逝者的声音与影像得以“留存”,甚至能构建持续互动的“数字替身”。
不久前,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出现”在公众视野,为某茶企代言。而实际上,这位被誉为20世纪十大茶人的专家已于2017年6月逝世,享年108岁。
这段出自人工智能之手的商业广告视频引发社会热议。
数字复活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音乐人包小柏在女儿去世后,因思念难耐,利用AI技术让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她”不仅可以唱歌,还能与人对话。
但这样的技术也引发了诸多伦理思考。澳大利亚《对话》杂志报道称,一个人去世后,谁拥有他的线上账户?若数字克隆体在线上说出或做出这个人生前绝不会说或做的事,该由谁负责?
04 长寿背后的社会真相
延长寿命的科技前景令人振奋,但真相却十分扎心:长寿可能成为富人的“特权”。
在硅谷,一群最焦虑的科技富豪——贝索斯、阿尔特曼、米尔纳——他们已比美国最穷的群体多活12年。
却仍愿每年花25万美元把“生物时钟”往回拨。
更尖锐的伦理问题是:如果保险公司开始用生物年龄定价,甚至“没把身体优化到极致”被视为道德过失,长寿会不会从特权变成对普通人的新一轮惩罚?
科技公司正在努力制定数字遗产政策。大多数平台要求出示死亡证明和法律授权,才允许访问已故者的账户。
但这通常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逝者在生前已经立下了明确的数字遗嘱。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极为罕见。
05 法律与伦理的挑战
随着“数字复活”技术的普及,法律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介绍说,数字复活可分为几个层次。
从简单的让逝者照片“动起来”,到具备任意交流功能的数字人,再到具有学习能力的数字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陈天昊指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由法律与专项行政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数字技术规制体系。
在法律层面,民法典人格权编系统性地规定了对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权利的保护。
但现行法律及相关规范在适应技术发展方面仍存在问题:规则的细化程度尚显不足,对于非商业性使用、家庭内部缅怀等场景的行为边界缺乏具体规定。
专家建议,为应对这种挑战,可考虑构建一个以私法为基础、公法为保障、多方协同治理为路径的系统性框架,以规制数字复活。
在私法层面,细化数字遗产中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的继承和行使规则,可探索建立生前预嘱或授权制度。
06 生命终点的重新思考
当我们热衷于用科技延长寿命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才是生命的终点?
美国“人文主义者”网站报道称,纪念应回归真实,而非“重建”。技术不应试图复刻一个人,而应忠实保存其故事、价值观与人生轨迹。
一个有温度的数字纪念空间,或许包含亲友的见证、精选的影像与文字,或一份时间轴式的生命档案,呈现逝者对家庭、社会与世界的真实影响。
更重要的是,数字纪念应承认“终结”是生命的一部分。不需要让逝者“永远在线”,而是要在有意义的缅怀后学会放手。
AI的加入不应让人们逃避死亡的现实,而应促使人们更用心地思考“如何记得”。在数字世界中缅怀逝者,应该是一次诚实、温柔而克制的告别。
---
有心理学家担心,以数字方式延续的存在可能会妨碍人们真正走出悲伤。特别是在AI化身足够逼真的情况下,它既可能带来慰藉,也可能延迟“放下”的过程[citation:2。
人类已逼近生物学天花板,老鼠延寿30%的实验在人身上往往无效;代谢、免疫、神经三大系统的“黄金平衡点”至今仍是黑箱。
科技可以延长生命,但如何生活,仍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
相关文章
实验室里,科学家们试图用AI破解衰老密码;商业世界中,亿万富翁们每年花费数十万美元追求“回春术”。当我们谈论科技延长寿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64岁的彼...
2025-10-25 0
信息来源:https://evidencenetwork.ca/they-wanted-to-see-earth-but-they-captured-...
2025-10-25 0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10月25 日,第十届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成都市成华经开区拉开竞技帷幕。 同期,2025成都市成华区机器人科创周正式启幕,这场集...
2025-10-25 0
过去几年,大家都被“显卡涨价”折磨过,现在轮到内存登场,“价格飞升”的大戏已经拉开帷幕。这次的内存涨价,不是炒作、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来自AI狂热带来的...
2025-10-25 0
芯片板块是市场之中热点的赛道,可是一家企业的经营利润下降的幅度高达180%,而阶段性的价格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上涨的幅度超过100%。反差是不是有一...
2025-10-25 0
10月26日,中国东航将执行2025年冬春航季航班计划。东航将优化北京始发航线网络。其中,京沪快线日均航班投放量33架次,空客A330、波音777宽体...
2025-10-25 0
今天这条内容,我们用一个故事、两个成语——农夫与蛇、杀鸡儆猴,来讲清楚荷兰强占安世半导体的来龙去脉,看看它为啥是标志性事件,荷兰的谋划有啥内幕,中国反...
2025-10-25 0
【TechWeb】10月24日消息,在“1024程序员节”,知乎联合魔搭ModelScope发布行业首份《AI时代开发者生态白皮书》。报告指出:中国A...
2025-10-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