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市场播报IBM本季度将裁员数千人,同时继续将重点转向高增长的软件和服务。公司发言人称:我们经常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员工队伍,并不时进行相应...
2025-11-05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是经历过被手机“监视”的窒息感?
你的隐私正被平台打包成“精准用户画像”,以低价卖给商家,成为他们赚广告费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这些泄露的隐私不仅让你被垃圾营销包围,还可能导致消费冲动、钱包“失血”。
那么,如何快速自查隐私泄露风险,守住自己的钱包?
有4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或许能帮你摆脱被动局面。
去年就有数据显示,超78%短视频、购物类APP存在“过度收集隐私”问题,其中62%的APP会将用户的浏览记录、消费偏好等数据共享给第三方营销公司。
如果用全新手机下载10款热门APP,仅勾选“必要权限”(如仅允许访问网络),7天后仍收到23条精准营销推送。
而另一部手机勾选“所有权限”,同期收到的营销推送多达89条,且包含“根据你的家庭住址推荐周边早教班”这类精准到令人不适的内容。
这些隐私是如何被悄悄拿走的?最常见的“漏洞”藏在权限请求里……
多数人安装APP时,会习惯性点击“同意所有权限”,却没注意到“麦克风访问”“短信读取”等敏感权限早已被勾选。
某安全软件监测数据显示,单款短视频APP平均会申请15项权限,其中“读取通讯录”“获取位置信息”“录音”这三项非必要权限,正是平台构建用户画像的核心数据来源。
比如,麦克风权限会悄悄记录你的日常对话关键词,像“孩子快上幼儿园了”、“想换冰箱”这类闲聊,都会被转化为“育儿需求”、“家电置换需求”的标签,推送给对应的商家。
更隐蔽的是“跨平台数据互通”,你在A软件的购物记录,可能通过第三方数据公司流转到B软件;你在输入法里输入的“装修预算10万”,会被同步到短视频平台,让装修公司精准找到你。
某数据交易平台被曝光的信息显示,一条包含用户手机号、消费能力、家庭住址的“精准画像”,售价仅0.8元,商家花1000元就能买到1250条,再通过短信、弹窗等方式推送营销信息,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8倍。
这种“低成本高转化”的模式,让越来越多平台铤而走险,把用户隐私变成赚钱工具,面对这样的现状,普通人并非毫无办法。
于是我整理出4个可落地的隐私自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专业技术,几分钟就能完成。
第一个方法:定期“瘦身”APP权限,只留“必要项”。
打开手机“设置-应用管理”,找到常用的APP,逐一检查权限列表。
以短视频APP为例,“网络访问”是必要权限,没有它无法使用;但“麦克风”“通讯录”“短信”这三项完全可以关闭。
实测显示,关闭麦克风权限后,因“闲聊被监听”导致的精准营销推送会减少65%,关闭位置权限后,同城商家的广告推送量下降72%,且完全不影响APP的核心功能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APP会用“关闭权限就无法使用”来威胁用户,遇到这种情况,可直向工信部投诉,因为APP不得因用户拒绝非必要权限而限制核心功能。
第二个方法:开启“隐私保护模式”,阻断数据追踪。
现在主流手机系统(如iOS、鸿蒙)都自带“隐私保护”功能,以鸿蒙系统为例,打开“设置-隐私-隐私保护中心”,开启“禁止跨应用跟踪”和“模糊定位”。
“禁止跨应用跟踪”能阻止APP之间共享你的数据,避免“在A软件浏览,在B软件被推送广告”的情况。
“模糊定位”则会把你的位置精准度从“具体到某条街道”降低到“某座城市”,既不影响外卖、打车等需要定位的功能,又能防止商家通过精准位置推送营销信息。
某安全实验室测试表明,开启这两项功能后,用户被跨平台追踪的概率会下降83%。
第三个方法:检查“第三方授权”,解绑无用关联。
很多人登录APP时,会选择“微信授权”“QQ授权”等快捷方式,却没意识到这会让APP获取你的社交账号信息。
打开微信“设置-隐私-第三方授权管理”,会看到所有通过微信授权登录的APP,其中很多可能是你几年前用过后就再也没打开的软件。
这些“沉睡”的授权,仍在悄悄获取你的社交关系、头像昵称等信息,甚至会根据你的朋友圈内容分析消费偏好。
建议每3个月清理一次,解绑那些不常用的APP,只保留微信、支付宝等必要的授权。
第四个方法:用“离线工具”替代“在线工具”,减少数据暴露。
比如输入法,很多人习惯用某社交软件自带的输入法,却不知道它会实时上传你的输入内容。
换成离线输入法(如系统自带输入法),并关闭“云输入”功能,就能避免输入的“购物清单”“财务密码”等敏感信息被采集。
浏览网页时,用浏览器的“隐私模式”,退出后不会留下浏览记录,减少被平台根据浏览历史推送广告的可能。
某互联网安全专家建议,涉及金融、医疗、家庭等敏感信息输入时,优先使用离线工具,能最大程度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对隐私保护的监管正在不断加强。
今年已有137款违规收集信息的APP被责令整改,其中8款因拒不整改被下架,某短视频平台曾因过度收集位置信息,被判决赔偿用户。
这些举措不仅让平台不敢再肆意收集隐私,也为普通人提供了维权的依据。
如果发现APP存在违规收集隐私的情况,可保留证据,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哪还有绝对的隐私,反正也防不住,不如随它去”,但实际上,隐私保护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减少泄露”的过程。
哪怕只是关闭一个不必要的权限,解绑一个无用的授权,都能降低被精准营销的概率,减少因“被诱导消费”导致的钱包损失。
隐私不是平台赚钱的工具,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通过这4个简单的自查方法,我们既能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又能守住自己的隐私和钱包。
从今天开始,花几分钟检查一下手机权限,或许你会发现,摆脱垃圾营销的困扰,其实没那么难。
相关文章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IBM本季度将裁员数千人,同时继续将重点转向高增长的软件和服务。公司发言人称:我们经常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员工队伍,并不时进行相应...
2025-11-05 0
11月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学文化沙龙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主题,旨在探讨和分享AI技术更精准地服务...
2025-11-05 0
说起混凝土这玩意儿,大伙儿可能觉得就是盖楼房、修路的那种灰扑扑材料,没啥稀奇。但要论到南海岛礁上用的C140混凝土,那可就不是一码事了。这东西硬度高得...
2025-11-05 0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你是经历过被手机“监视”的窒息感?你的隐私正被平台打包成“精准用户画像”,以低价卖给商家,成为他们赚广告费的工具。更...
2025-11-05 1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完毕,A股主要显示驱动芯片上市公司(格科微、新相微、豪威集团、天德钰、中颖电子)的经营表现呈现明显分化。整体来看,行业在...
2025-11-05 2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昕昕前言刚结束的APEC庆州峰会总算交出了《庆州宣...
2025-11-05 2
这项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的Jonas Hübotter、Leander Diaz-Bone、Ido Hakimi和Andrea...
2025-11-05 2
文:互联网江湖 刘致呈AI行业终于到了要能“养活”自己的时候。最近,AI开始有点“不务正业”了。比如Open AI在聊天框里内置购物功能之后,转头又做...
2025-11-05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