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成长组初赛——生物医药专场成功举行。本场初赛汇聚35个生物医...
2025-08-07 0
8月3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成长组初赛——生物医药专场成功举行。本场初赛汇聚35个生物医药科创项目,聚焦AI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仿生医用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团队同台竞技,展现了当前产业中最尖端的技术成果与最具潜力的商业构想。
从“长三角”走向世界:构建“四位一体”生态, 全周期赋能科创企业成长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商业战略与卓越运营部负责人朱理琍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共同挖掘、培育、孵化和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突破性的科创项目,推进长三角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医疗科创产业生态建设。”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主任岑岺:
近年来,“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在赛事规模与影响力上持续扩大,通过“以赛代培”模式,打造了长三角硬核科技赛事的新标杆。
今年,大赛共收到303个项目报名,最终182个项目入围初赛,初筛淘汰率为40%。我们始终坚持“选、育、陪”一体化定位,将大赛作为推动科创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项目遴选标准上,强调“硬核技术”导向,优先支持具备原创性、技术壁垒高、商业潜力强的项目。尽管赛事以“长三角”命名,实际覆盖范围实际早已突破区域限制。
本场比赛共有35个项目入围,覆盖AI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AI for Science、仿生医学机器人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其中约半数项目已获得Pre-A轮及以上融资。成长组之外,大赛还设有天使组,初赛阶段以线上评审为主,复赛阶段将提供更多专业赋能与资源对接。
从整体数据来看,本场成长组“生物医药专场”初赛项目在研发投入和国际化方面表现突出:项目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已有6个项目实现对10个国家的出海布局。参赛者年龄跨度从最年长的73岁到最年轻的22岁,平均年龄41岁,体现出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度包容性与广泛吸引力。此外,硕博学历比例依旧居高,这也构成了本赛道的一项显著特征。
为进一步提升大赛影响力,对标行业需求,协调推动各领域科创的发展,复旦管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科创加速赋能生态,涵盖商业认知加速、投融资加速、产业化加速和企业服务加速四大板块。依托学校丰富的资源和系统性的领导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科创企业生命周期提供支持。同时通过200多家优秀的投资机构和强大的校友企业资源,为科创企业解决根本需求并助力向上发展。
例如在投融资对接方面,为保障赛事公平性,我们将在复赛入围名单公布后,启动投融资与业务对接。多家投资机构、园区平台、产业基金、上市公司等将在此阶段与项目方建立联系,为后续商业化落地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复旦管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为获奖团队提供深度支持。除现金奖励外,获奖团队还将获得学院核心项目的学习资格,包括EMBA、MBA、复旦科创企业家营等,享受系统化的管理培训与战略指导,获得在团队建设、商业发展、品牌传播等方面的持续赋能。
在传播层面,我们与众多主流媒体保持深度合作,并持续通过核心城市区域的户外广告扩大赛事影响。在虹桥机场、浦东金茂大厦等地的投放,将科创议题引入更广泛的社会语境,助力科技创新成为大众关注的主流议题和公共话题。
半年交易额480亿美金!中国药企BD出海,怎么全是大单?
康橙投资董事长孙锋:
近段时间,中国医药BD(商务拓展)市场呈现出多个显著趋势,显示出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
在交易结构上,中国企业BD已由以License-in为主,逐渐向License-out主导转变,反映出中国本土创新药研发实力的崛起正在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从交易数量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完成的License-out交易已达72笔,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一半,占整体BD交易的50%左右。
交易金额的增长更为直观。2018年至2019年,中国药企的海外授权项目以仿制药、生物类似药为主,首付款金额和总交易额普遍偏低。进入2020年之后,随着本土Biotech的技术平台和管线逐渐成熟,越来越多早期阶段的创新药项目实现了国际授权,交易金额水涨船高。
仅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就已达到33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到480.9亿美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的创新不仅被看见了,而且正在被国际药企用真金白银下注。
与此同时,出海项目类型也在不断丰富。过去License-out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小分子药物,但现在,越来越多涉及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单抗、双抗等高壁垒生物药的项目正在走出国门,标志着中国药企已经从早期的“单点突破”,逐步实现“多点开花”。
肿瘤领域是License-out的热门交易领域。2025年上半年,涉及肿瘤治疗的License-out交易就多达39笔,仍位居所有疾病领域之首。这与国内肿瘤药研发管线高度集中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创新药研发的深入和国际药企对其他领域需求的增加,自身免疫、代谢、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的License-out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企业的研发布局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正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全球创新药生态的发展。
回顾当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磅交易,有几个共同点尤为突出。
首先是“产品为王”的原则始终未变。无论技术平台多么炫目,最终能否实现交易,取决于产品是否具备差异化、是否对准了真实的临床需求。
例如,小分子药虽然看似传统,但在结构改造方面仍有巨大空间,一些针对CDK、GLP-1等靶点的小分子产品,通过优化药代动力学和适应症设计,依然能够产生数亿美元级别的大交易。反过来,一些新技术平台如mRNA、基因编辑,如果只是高水平地重复已有技术、没有实际落地的差异化产品,同样难以打动国际买方。
其次,出海的机会集中在大市场、大适应症领域。目前国际药企高度关注的方向仍包括GLP-1(代谢类疾病)、乳腺癌、广谱抗癌ADC、自身免疫领域的TCE(T细胞接合器)等,围绕这些领域布局的产品,一旦进入临床并显示潜力,往往更容易获得国际授权交易。
总体来看,当前是一个既充满挑战,也孕育重大机遇的关键时期。谁能穿越周期、坚持创新、建立体系,谁就能在下一轮中跑出来。未来五年,中国Biotech可能不会再靠“讲故事”融资,但一定能靠“讲产品、讲能力”生存。
同时,BD也不再只是对外交易的“销售”角色,而是融入企业战略、产品设计、组织能力重构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突破”的阶段,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靠的不再是“出海冲动”,而是产品力、技术力和组织力的系统化能力整合。这才是下一阶段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力量。
敢想也敢干,这群人把“创新”变成了看得见的行动
参赛选手郭志刚来自南京一家生物创新药企业,怀揣“为老百姓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的优质细胞治疗药物”的愿景参与大赛。他表示:“科创大赛不仅拓展了我的科研思路,更让我深入理解了投资人和产业专家在技术应用与产业落地方面的视角。”郭志刚相信,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等多方推动下,医药行业的“春天”日益临近,但他也强调,科研专注与企业稳健运营始终是根本,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突破。
先见明创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允文带来的项目聚焦干细胞和类器官技术,致力于研发器官移植替代物及生物人工肝,以缓解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我在日本消化外科临床科室做了26年肝移植研究,现在回来,就是想为中国的肝病患者做点实事。”他坦言,刚回国创业那会儿,确实像是在“过冬”,“但今天站在这里,我感觉生物医药的‘春天’不仅来了,甚至已经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而这场春天,是我们这些从业者亲手创造的。”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创业者郭莹,带来了她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项目。曾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她,如今已是全职创业者。谈及身份的转变,她表示:“最让我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敢想敢做。辞掉工作全力投入,因为项目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效果显著,患者需求迫切。”目前的市场环境虽然艰难,但她对行业的长期价值依然充满信心:“二级市场正在逐渐回暖,一级市场也会慢慢恢复。关键是我们要持续推进管线,不断积累和前进。”
作为本次大赛评审,皓元医药集团副总裁、首席商务官彭立军(右)表示:“今天我评审的项目以大健康领域为主,这个领域在当前具有较大潜力,部分参赛项目让我眼前一亮,有非常好的场景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希望后续能有机会和团队深入交流,探讨可实现的商业模式。”
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的郝宇晴(左)感慨道:“虽然经历了一轮投资周期,但比赛项目质量依然非常高,很多团队不仅有扎实的科研背景,还对监管和市场有清晰规划,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她特别看重团队的能力和产品的前瞻性,关注那些能够发挥科技优势、放眼全球的项目。“相比单一聚焦创新药的大赛,这次赛事跨学科、多元化,依托高校资源,项目深度和广度都更有看头。”
恒驭生物总经理朱向莹在2021年到2025年间,完成了从参赛选手到评委的角色转变,也以全新视角见证了聚劲科创大赛的升级与拓展。“非常幸运能够亲历复旦管院持续组织并引领新一代科创企业家,去攀登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的高峰。科创赛道中,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周期性,这就更需要像复旦管院这样拥有清晰科创战略的引领角色,以及在生态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组织,联动投资人和企业家,形成合力,全身心投入到科创企业生态和行业生态的建设中。”
生物医药的“朋友圈”,是如何协同冲锋的?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助理主任刘晨主持“圆桌论坛”环节,与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战略副总裁、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一期校友张宏伟,上海迈动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三期校友李鹏,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产业顾问唐凯,共同探讨如何解锁生命健康企业的增长密码。
张宏伟认为,在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数字赋能,即数据科学的进步,推动了药物研发质量标准的提升,增强了国际认可度。同时,中国医药的全球化也将更加深入且可持续,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AI在药品研发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等,将帮助企业不断完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李鹏表示,国家在医疗器械上大量高瞻远瞩的标准和法规建设,加速推进了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从基础的医疗器械到三类高端医疗器械,这些产品在全国的普及程度不断上升。但对新的产品应用和开发,以及临床教育的需求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15-20年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在研发生产、许可证授权、临床教育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飞跃。
唐凯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新一代产业发展中的要点。他指出,面对创新性企业,政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创新性、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团队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还会将项目放入整个行业中,衡量其性价比与颠覆性,综合考虑最终落地的可能性。
刘晨做“圆桌对话”总结,他表示:“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创新医疗器械,在生态协同体系下,通过政府、市场、技术等多方力量的紧密协同,正在形成一个加速器,推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他进一步探讨了科创企业中“做科研”与“做企业”之间的区别,强调在商业管理中系统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在企业各方面中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8月3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成长组初赛——生物医药专场成功举行。本场初赛汇聚35个生物医...
2025-08-07 0
【亿邦原创】8月7日消息,亿邦动力独家获悉,拼多多的智能营销将于近期升级成为全站营销,并逐步开放给所有商家。此前,当商家使用智能营销后,只需要设置商品...
2025-08-07 0
前段时间,黄仁勋访华,带着英伟达新推出的H20芯片。然而,中方很快就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阴谋。1.H20芯片留后门,给中国“挖坑”?英伟达所谓的H20芯...
2025-08-07 0
您好:心悦填大坑透视挂保真,小程序麻将骗局大揭秘,微信打牌可以开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
2025-08-07 12
您好,微乐捉鸡麻将小程序开挂神器下载安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微【】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2025-08-07 10
您好,微乐麻将开挂会被发现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微【】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
2025-08-07 17
日前,华为向欧洲统一专利法院慕尼黑分庭起诉传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指控其侵犯一项欧洲图像滤波专利。这已是华为第二次对传音发起专利诉讼,此前双方就主题壁纸...
2025-08-07 0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TEL 公司(Tokyo Electron Ltd.)表示,其位于台北的子公司已解雇一名员工。这是自台湾地...
2025-08-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