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这项成果破解“泉·城协同发展”难题

AI科技 2025年08月23日 19:44 2 admin

这项历时10年的科研成果,宛如一把“金钥匙”,成功破解了保泉与城市发展协同发展的难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由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清华大学、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泉・城’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理论及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破解“泉·城协同发展”难题

7月5日,趵突泉畔,三股泉眼如白玉柱般跃出水面,水花撞击池壁时迸溅起细密水雾,泉畔聚满了拍照的游客。而1公里之外的地下岩层里,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测试列车正平稳驶过。两个时空里的完美交织,蕴含着济南破解“泉水遗产保护与发展”世界性难题的持续努力。

“这就像在血管网络里搭钢架。”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负责人曹殿彬对记者说,泉城公园站、千佛山站等关键站点正位于趵突泉泉群重要补给通道之上,每一处规划都需要精准科学。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邵莉回忆,为破解难题,科研团队横跨南部山区、中部古城、北部小清河区域,精心绘制出“泉水家谱”,创立“泉水形成—水文循环—泉水聚落”三位一体协同理论体系,让泉水与城市关联有了清晰脉络。

“核心成果中的‘瞬变电磁—地质钻探—跨孔CT’综合勘查技术,将泉水形成路径识别精度从10米级提升至0.5米级,这如同为泉脉做了一次彩超,通过地下三维模型让泉脉走向清晰可辨。”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八〇一队)总工程师赵志强介绍说。结合济南城区发展,建立了“三区两线”管控体系,为济南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导航。泉城聚落数智化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0%,工作效率提升50倍,水文循环实时监测平台成了泉水“智慧大脑”与“千里眼”,不仅实时掌握水位水质变化,更能提前15天精准预警,实现泉水城市人居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

该项创新成果已经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中显现威力。“绕避升抬”的理念贯穿始终,线路巧妙避开泉水敏感区与含水层,大幅抬升地下线路埋深。泉城公园站为避让补给通道,成为济南唯一的半地下车站。施工中,基坑降水原位回灌实现地下水零浪费,创新导流技术保障车站上下游地下水自然连通,水位监测井如同忠诚卫士,守护着泉脉安全。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高扬介绍,这套回灌设备是根据降水回灌技术专门设计研发的,原理是抽取基坑中的地下水进入设备的水箱,经过净化、过滤、加压、分流等程序,再回灌到原含水层中,这样就保障地下水不会直接排放,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和水位下降。

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是山东首条穿越黄河的地铁线路,7号线站点周边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位高,降水回灌技术的应用能保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既做到了对泉水的保护,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大众新闻·山东国资记者 王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