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4日 09:44 0 aa

大河网讯 1台机器能顶得上20名熟练木工?7月23日,记者走进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和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施工现场,见识到了一群特殊的“新员工”——智能建造机器人。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据了解,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建设速度,“两院一中心”项目建设方“请”来的这群“援兵”可不一般,其单台效率相当于20名木工一天的工作量。

1台能顶20人!“两院一中心”项目建设加速跑

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二期西侧院区地库的封顶作业。

在该项目二期西侧院区的地下10米施工现场,一群特殊的“新员工”——搭载激光智能测头、精度高达0.5毫米的实测实量机器人和效率堪比20名木工的智能模板加工机器人正在忙碌作业。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两院一中心”西侧院区项目经理王效心现场展示了这些“尖兵”的工作能力:“这台实测实量机器人能自动识别墙面平整度、垂直度,精度达0.5毫米;这一台则能实现模板的智能加工,单台效率相当于20名木工的工作量,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和速度。”

作为中原医学科学城“医教研产资”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载体,该项目二期西侧院区工程建设还引入了智能钢筋弯箍机器人、法兰自动焊接机器人、橡塑保温板下料机器人和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施工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安全生产风险,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模拟建设全过程!BIM技术为项目建设精准赋能

作为“全国智能建造典型示范项目”,除了智能建造机器人成为郑州航空港提升效率的“利器”,通过BIM技术模拟建设全过程也为项目建设精准赋能。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两院一中心”西侧院区项目生产经理王振说:“医院项目对功能性要求、适配性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地下室管线的排布比较复杂,我们项目通过前期的BIM建模,确保管线一次安装到位。”

“我们不仅用模型指导设计,更提前用它模拟复杂的施工工艺、节点和方案,有效解决了诸多难点。接下来的精装修和医疗专项施工,都将基于BIM模型精准推进。”“两院一中心”西侧院区项目总工程师马国骁进一步强调了BIM技术的核心作用。

用工强保障!护航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不仅有高科技的加持,还有各方单位提供的“全方位”用工保障。

“我们一般是早上6点到9点,下午4点到6点半左右进行施工;在混凝土浇筑方面,我们也会选择在早晚温差相对稳定的时候进行施工,以保证梁板的质量和稳定性。”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种错峰用工,可有效避免工人高温期间工作产生的安全隐患。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郑州航空港区明港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贾禳表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应急消防、防暑及安全措施,明确要求施工单位避开午间高温时段作业,全力为‘两院一中心’这一省级医学创新核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落地保驾护航。”

以科技赋能高效建设,“两院一中心”项目主要采用“桩内插型钢+土钉垂直支护”方案,这也将有效避免基坑多级高差带来的安全质量隐患,应用防辐射重晶石混凝土并科学调配,确保直线加速器机房与质子机房主体结构达到最佳防辐射性能。

1台能顶20人!郑州航空港“两院一中心”请来智能建造“新员工”

在郑州航空港,项目签约很快,项目落地很快,项目建设也很快。BIM技术精准模拟,智能机器人高效施工,属地服务强力支撑——郑州航空港正以“智慧建造”之力,全速构建这座承载区域健康保障与医学创新使命的未来医疗高地,彰显其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决心与实力。(梁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