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科普达人走进大山 为山里娃带来“科学追光”之旅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5日 03:45 1 aa

“太空中没有重力,航天员怎么喝水呢?”在给贵州省罗甸县玉湖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讲课前,申行运先抛出一个问题。

申行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任大队长,前来参加“科学追光计划”科普活动。上课伊始,他先给同学们抛出一个悬念。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儿童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科学追光计划”。院士和专家团队远赴云南、西藏、新疆等7个边远省份,通过科普报告、图书捐赠等方式助力当地的科学教育。9月25日至30日,“科学追光计划”走进贵州多地。

“书上的人来到现实”

讲到“神奇的太空生活”,申行运揭秘了答案:原来,水装在水袋里,先把吸管放进嘴里,再打开夹子。

申行运全程参与了“科学追光计划”贵州段为期5天的科普活动。退休16年来,他经常到各地举办科普讲座,希望增进孩子们对航天事业的了解。

在授课时,申行运形象地将空间站构造称为“两室一厅两辆车”,他还详细讲解了航天员吃饭、喝水、洗漱、理发的细节。

初二女生黄睿涵说,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让她印象深刻。

这部分内容是申行运特意为中小学生准备的。他说,年龄小的孩子们,对于航天精神还难以理解,也会觉得枯燥,所以他准备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

但让申行运意外的是,不少孩子对于航天知识已有一些了解。

申行运讲课时,常常观察台下的反应。他发现,孩子们不时微微点头,当他提问时,不少孩子小声回应——这说明孩子们听懂了。

黄睿涵记得,读小学时,学校播放过神舟十五号的升空过程。她还看过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的太空科普授课。她记得,航天员从水袋中挤出一滴水,浮在空中,在无重力的情况下,“水是一团的”。

初二女生班欣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语文课本中有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亲历记《太空一日》。飞船刚起飞时,杨利伟的心率急速下降——这一细节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杨利伟出征时,申行运担任航天员大队的大队长。看到申行运,班欣玉感觉“书上的人物来到了现实”。听完这堂课,班欣玉打算回家后再把当年的太空授课直播完整地看一遍。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原党委书记方忆平在另一间教室授课,这堂“航天科技史话”更偏理论,涉及不少物理学知识。这群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对物理量的含义还不甚理解,但是他们做笔记很认真。

授课临近结束,方忆平问孩子们:“你们想当航天员吗?”

教室里陆陆续续响起回应:“想当——”

方忆平告诉孩子们,选拔航天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不能有蛀牙,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授课接近尾声,方忆平播放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一段视频。他勉励同学们:“追星就要追将星、科学之星、民族之星!”

孩子的奇思妙想

罗甸县民族中学初二女生王晶晶经常使用AI软件,她想学做可乐鸡翅,就按照AI给出的步骤做。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自己不太会掌握火候,做出来很难吃。

同班同学胡春梦则喜欢画漫画,她遇到不会画的部分,就去问AI。

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许杰的讲座,这两名女生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用的就是大模型。

在贵州省罗甸县民族中学,许杰为孩子们讲解了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到了提问环节,孩子们非常踊跃。一个瘦瘦的男生问许杰:“人工智能会代替人吗?”又有一个腼腆的男生小声问:“人工智能会背叛人类吗?”

许杰解释说,训练大模型时,要保证数据是安全的,“喂给它好的数据,可以训练出来一个好的人工智能模型,给它不好的数据,它就会胡说八道。”

许杰坦诚地说:“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现在大家还没有定论。”

还有个孩子问:“有没有可能通过脑电波控制机器人?”

许杰坦言,如今只能通过脑机接口做一些简单的事,“如果想像电影《阿凡达》那样,还有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

在交流环节,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常常让这些科技界的资深人士感到惊奇。

几名主讲老师也会聊起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提问。申行运说:“有个孩子问,航天员在太空中生病了怎么办呢?”申行运讲课时并没有讲到这个方面,但科学家的确会考虑这些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的90后博导崔原豪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科学顾问,他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所职高讲课时提到了《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这是电影中人类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而建造的巨型设备。

讲到这儿,有个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激动地举起手提问:“可控核聚变什么时候能实现啊?”

崔原豪有些惊讶,他并没有提到行星发动机与可控核聚变之间的关系。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行星发动机的动力来自可控核聚变,但是电影中丝毫没有涉及这一点。

他告诉这个男生:“可控核聚变短期内没法稳定实现,可能十几年内能够实现。”

这个问题让崔原豪感到高兴:“说明这么多年的科普没白做。”

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崔原豪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助理,策划了本次“科学追光计划”的行程。

在内蒙古的活动中,专家到几所边境小学讲课,与师生一起展望科技发展;在西藏墨脱,孩子们一起了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云南西双版纳,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科技梦想……

崔原豪从事科普活动已有七八年。他结束公派留学回国后,从2018年起以“甜草莓”的ID在知乎上解答问题,成为一名有20多万关注者的科普博主。

崔原豪认为,科研与科普之间是有互动的,在科普过程中,他也会重新思考研究方向。“通过跟大众沟通,可以明白大家的现实关切是什么。”

崔原豪习惯将前沿科学进展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反复思考表达方式。他认为,这是个梳理思路的过程。他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多参加科普活动。

崔原豪不喜欢“一个人闭门想问题”。在与普通听众交流的过程中,他也会得到启发。

在讲课时,崔原豪习惯关注听众的反应,通过大家的眼神、互动的频率、提问的内容,来判断自己讲课的内容是否合适。

为了做好这项活动,崔原豪需要做大量琐碎的辅助工作——与各地科协对接、出具公函、考虑交通工具乃至就餐时间地点等。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发达地区的专家去到“原先受限于时间、行程而去不了的地方”。

云南的一名校长告诉崔原豪,现在网络发达,孩子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些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

在这次“科学追光计划”中,崔原豪发现,这些孩子其实都很聪明,但是需要引导。

“通过科普活动,给孩子们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也许他们的未来可以多一个选择,这样就够了。”崔原豪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