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天眼关注】细思极恐!你玩的AI写真,正在“卖”你的脸

AI科技 2025年10月09日 21:37 0 admin

近段时间,“AI写真”功能正在社交平台火爆。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等待一分钟,就能获得精致地满足各种风格的写真,人工智能不仅为你披上霓裳,还会勾勒出比现实更完美的面容。

【天眼关注】细思极恐!你玩的AI写真,正在“卖”你的脸

然而,同一项技术却让小红书博主“chuchu”女士陷入噩梦。她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作为生成原图被不断使用,生成了超过16万张换脸图片。更甚者被不法分子盗用,那些陌生的图像顶着她的脸,却配着“足洗八年索要38万彩礼”此类恶意编造的文案,像病毒一般扩散。她从没想过,自己的面容,竟会以这种形式被拆解、重组、玷污。

“近一年来,我已经举报侵权20余起,却连背后的人是谁都找不到,平台仅下架内容。”“chuchu”无奈地表示。

【天眼关注】细思极恐!你玩的AI写真,正在“卖”你的脸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这一政策的落地,能否遏制AI技术滥用带来的乱象?

体验:一分钟生成的“完美自己”

记者体验了抖音平台的“AI写真”功能。上传一张较为清晰的正面照片后,仅等待约一分钟,就生成了四五张不同风格的写真照。这些照片确实比本人更加精致,皮肤瑕疵消失了,五官更加立体,甚至脸型都被微调成了流行的“瓜子脸”,加上美丽的背景和漂亮的衣服,完全就是本人的“高配”。

【天眼关注】细思极恐!你玩的AI写真,正在“卖”你的脸

“AI生成的照片和本人大概有70%的相似度,但明显更加‘完美’。”30岁的娜娜告诉记者,“我会选择其中最满意的几张设为头像或者在朋友圈分享,收获的都是赞美之词。”

像娜娜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某社交平台上,“AI写真”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0亿次。这种即时满足的成就感和对“更美自己”的期待,成为驱动用户尝试的重要因素。

风险:隐藏在“用户协议”中的陷阱

然而,大多数用户在体验这种新奇技术时,并未仔细考虑背后的风险。

“上传照片时,我根本没看用户协议,直接勾选了同意。”25岁的任女士坦言,“大家都这样吧,谁会认真读那些长篇大论呢?”

贵州众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飞说,这些用户协议中往往包含格式条款,要求用户授权平台使用其上传的照片。“许多用户不清楚,他们可能已经授权平台使用甚至存储自己的人脸信息。”

【天眼关注】细思极恐!你玩的AI写真,正在“卖”你的脸

贵州众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飞

“除了明显的肖像权、名誉权问题,使用AI写真功能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多重法律风险。”朱飞解释道,“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是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造成远比一般个人信息泄露更为严重的后果。”

危害:照片一旦泄露,后果难以想象

据了解,用户上传的高清照片包含大量敏感生物信息。这些数据不仅包括面部特征,还包括瞳孔间距、皮肤纹理等细节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甚至破解人脸识别系统。

“chuchu”的案例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的诽谤、诈骗案件。9月新规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标识,这为识别和监管提供了基础。

“如果平台未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根据新规,可能面临警告、通报批评、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朱飞补充道。

治理:技术伦理需要共同维护

网络上,有心理学家关注到了AI写真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影响。这种技术可能加剧容貌焦虑和审美单一化,AI生成的“完美面容”实际上遵循着某种标准模板,这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真实容貌更加不满。

面对AI技术滥用带来的挑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当加强审核机制,及时清理违法违规内容;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用户则需要提高风险意识,谨慎上传个人敏感信息。”朱飞说。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朱飞建议,如果用户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及时保存证据,向平台投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权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编辑 喻辉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