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0日 23:14 0 admin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在南纬 50 度以南的冰冷海域,常年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水下却藏着一座能够影响全球生物资源格局的 “海上金矿”—— 南极磷虾。

这种体长仅3~6厘米、体重约2克的微小甲壳动物,总储量高达6.5 亿~10亿吨,不仅是南极生态链的核心(鲸鱼、企鹅、海豹等极地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更因为富含磷脂、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虾青素等稀缺营养成分,成为全球各国争相布局的战略级生物资源。

然而,这座 “金矿” 的开发难度远超想象,长期以来,“捕捞即自溶” 的特性像一道无形的壁垒,让多数国家望而却步。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南极磷虾体内含有一套极其活跃的内源性消化酶,一旦离开海水,酶解反应会在几分钟内启动,2 小时内虾体就会发黑、软烂、散发异味,彻底失去加工价值。

过去数十年,只有挪威、智利等少数国家掌握 “即捕即加工” 核心技术,他们的专业捕捞加工船能在1小时内完成从捕捞到冷冻或初加工的全流程,长期垄断全球70%以上的南极磷虾资源。

中国虽然早有布局,却因为技术短板,只能依赖进口原料发展下游产业,在资源争夺中始终处于被动。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这场 “资源战” 的关键,本质是 “时间与技术的赛跑”,对于南极磷虾开发而言,“捕捞后1小时” 是决定其价值的 “生死线”。

如果不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处理,即便捕获量再大,也只能沦为废弃品。

早期中国尝试用普通渔船改造捕捞设备,但传统起网方式会对虾体造成物理损伤,加速自溶。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而且船上缺乏专业加工线,只能将捕获的磷虾简单冷冻,运回国后早已失去核心营养,加工出的产品品质远不及国外同类产品。

更让人感到棘手的是,国外企业不仅垄断技术,还通过控制捕捞配额、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进一步压缩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卡脖子” 难题一度成为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了打破这种困局,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技术攻关,2010年,“南极磷虾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科技部联合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从捕捞装备、加工工艺、质控体系三个维度同步突破。

2019年,国内企业深蓝鲲鹏联合深蓝远洋斥资10亿元,整合30余项自主专利技术,打造出中国首艘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 “深蓝号”。

这艘船长120米、宽21.6米,甲板下藏着一套完整的 “海上加工厂”,从设计之初就瞄准 “破解自溶难题” 这一核心目标。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2022年,“深蓝号” 首次远航南极海域,便交出了亮眼答卷:连续作业120天,单次捕捞量突破8 万吨,更关键的是,其加工效率创下行业新纪录。

通过全自动泵吸捕捞技术,水下柔性管道能像 “吸管” 一样将磷虾完整吸入船舱,避免传统起网的机械损伤。

进入加工环节后,3条并行生产线可同步完成清洗、分拣、蒸煮、干燥、脱壳等工序,从活虾捕捞到制成虾粉、虾油粗品,全程只需要1.5小时,远优于国际通行的 “2小时极限窗口”,甚至能实现 “捕捞1吨、加工1吨” 的零损耗目标。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2024年,“深蓝号” 更是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生产规范)、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三项国际权威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满足三项标准的南极磷虾专业加工船,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即捕即加工” 技术的突破,不仅让中国在南极磷虾资源争夺中 “破局”,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在资源掌控层面,中国南极磷虾年捕捞量从2015年的不足5万吨,提升至2024年的28万吨,占全球总捕捞量的比例从5%跃升至25%,彻底摆脱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在产业应用端,稳定的高品质原料让国内磷虾油深加工产业迎来爆发 —— 过去依赖进口粗品时,国内磷虾油产品不仅价格高昂(每瓶 500ml 售价超千元)。

而且纯度很难保证,如今依托 “深蓝号” 产出的原料,国产磷虾油纯度可达95%以上,价格下降30%。

同时还能开发出磷虾蛋白肽、虾青素提取物等高端衍生品,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领域。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在农业领域,磷虾粉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替代传统鱼粉后,能使水产养殖的成活率提升15%,肉质色泽更鲜亮,目前已成为国内三文鱼、对虾养殖企业的首选饲料添加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技术突破还为全球南极磷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 “中国方案”。

不同于部分国家 “重捕捞、轻保护” 的模式,“深蓝号” 搭载了实时生态监测系统,能通过水下传感器监测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磷虾种群数量,确保捕捞量控制在生物承载力范围内,避免破坏南极生态平衡。

资源战正式打响!中国突破即捕即加工技术,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这种 “技术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的理念,也得到了国际极地协会的认可,为中国参与全球极地资源治理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从被技术壁垒困住手脚,到成为全球南极磷虾开发的 “领跑者”,“即捕即加工” 技术的突破,不仅是中国海洋装备制造能力的一次证明,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资源竞争中 “以技术破局” 的战略智慧。

随着后续更多 “深蓝号” 级别的加工船投入运营,以及深加工技术的持续迭代,这座南极 “海上金矿” 将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深蓝动力,也为全球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新的可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