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0日 23:15 0 aa

今年10月,日本再添两位诺奖得主。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荣获化学奖。

但荣誉背后,日本难免悲情,因为他们的科学家,不断被中国“挖走”。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坂口志文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北川进

日本人才困局

从2007到2013年短短六年里,签短期合同的副教授人数直接翻了一番。年轻教师的比例不增反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从13.4%掉到了不足一成,日本大学的铁饭碗越来越少。

日本每百万人口中只有119个博士,这个数量还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超过六成的助理教授每周真正能做科研的时间还不到5小时。大多数人“毕业即失业”。就算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年轻人的处境依然艰难。

日本实行65岁强制退休制度,连福田敏男这样的教授,明明还在学术黄金期,却因为制度限制不得不退休。最终,他选择来到中国,在这里延续他的科研生命。所以,这种“既看资历又只给短期合同”的模式,让不少学者两头受困。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中国给出的条件

中国靠3样东西“拿下”日本人才:1.舍得花钱;2.政策开绿灯;3.尊重科研规律。

我们在科研设备上是真的“舍得下本”。深圳大学直接给日本建筑专家上田多門,配了台价值800万日元的3D材料测定仪,这设备他在北海道大学申请了好几年都没批下来。这种“需要什么就给配什么”的支持,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就像日本科学家藤岛昭说的:“中国高校招的是全球的人才,我们不过是选择了能实现自己科研梦想的地方。”

政策上从签证到居留手续,一路开绿灯。中国高校不搞年龄歧视,日本学者到了65岁就得退休,但67岁的上田多門在中国照样能继续他的研究。

还有一项珍贵的“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专门颁给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这个最高荣誉每年授予50位外国专家。2019年有13个日本专家获奖,可见中国对人才贡献的认可不是空话。

中国科研圈讲究“拿出真本事”,而且特别鼓励跨学科合作。北京理工大学就给微纳机器人专家福田敏男,配了一支多学科团队,帮他最终做出了世界首个纳米手术机器人。

顶尖的日本人才来了,不仅能拿到高薪和专项经费,更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撒钱,是精准把握了科研人员最在乎的东西:既能体面生活,又能专心追梦。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顶尖的日本科学家

东京大学科技政策教授铃木和人说:

“中国确实在大力吸引日本科学家。这些科学家选择去中国,一方面是为了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里更宽松的科研环境、更大更先进的实验室、最尖端的设备,以及更多的学生资源”。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藤岛昭被称为“光催化之父”,这位被誉为“诺奖级遗珠”的科学家(他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4万次,是杨振宁的3倍), 2022年,带着整个团队一共30人,全部来到了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为他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设备马上配齐,专门为他成立了光电材料与光催化研究院。

他的研究不受短期考核的压力,团队现在正把光催化技术用在疟疾治疗、甲醛分解这些全新领域,想怎么探索就怎么探索。 他过去培养的三位学生都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种“师徒接力”的模式让技术落地更加有保障。

藤岛昭的经历,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甚至骂他“叛国”。但《朝日新闻》的调查很说明问题:63%的日本民众认为“政府该反思自己科研投入不足”。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福田敏男是机器人领域的大牛,拿过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奖,还是亚洲第一个拿到这个奖的人。

2013年他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直接给他准备了150平米的专属实验室,外加500万元启动经费。还专门给他配了跨学科团队,包括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专家。从买设备到组建团队,全部流程只花了不到半年。 2019年,他们成功研发出直径只有1毫米的人工血管,精度达到了“头发丝级别”。

福田敏男担任北京市智能机器人高精尖中心学术主任,推动了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他带的学生里,已经有3人在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了论文。

有意思的是,福田敏男在日本时曾因“65岁强制退休”的规定差点中断研究。但在中国,他不仅获得了终身教职,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如今67岁的他,每年依然能发表5篇顶级期刊论文,研究效率丝毫未减。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梶野敏贵是研究宇宙大爆炸的顶尖学者,原本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工作。

他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能用上“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这种级别的算力要是在日本申请,光是排队就得等上半年以上。 再一个是独一无二的数据资源, 他参与了中国的郭守敬望远镜项目,获得了访问北半球最大星空数据库的独家权限。

梶野敏贵在北航带领一个由12名中日博士生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2024年,这个团队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暗物质分布模型的重要论文,使用的正是中国提供的200TB观测数据。

中国给了他“十年不考核”的长期稳定支持,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他能够安心开展那些需要耗时20年才能完成的宇宙演化模拟研究。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日本没有“束手就擒”

日本现在搞了个“精英大学”计划,每年砸20亿美元,重点扶持少数几所顶尖大学。

有人觉得挺好,能让几所好大学更有钱,说不定真能出些成果。 可也有不少人认为钱应该分给更多缺钱的大学,而不是只喂饱那几所“名校”。

不过,日本科研人员面对的老问题一直没解决。2013年日本出了个新劳动法,说是在同一单位干满十年、续约过一次,就能转成永久合同。听起来不错?但这条规定其实有个漏洞:很多单位眼看员工快干满十年了,就赶在期限前提前解约、不再续聘。

之前就有报道说,曾经有超过1.2万名科研人员合同快满十年,其中大约6000人可能面临失业。这种系统性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日本想留住人才,恐怕是难上加难。

日本拿再多诺奖有什么用?人才被挖走,中国开的条件,实在太诱人

日本手握31个诺奖,那是他们前几十年积累的回报,但未来是属于中国的。

我们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脑厂”,需要庞大的人才储备。我们开出的条件,让日本科学人才无法拒绝,十年前,日本科学家可能还会犹豫,要不要去中国搞研究,但现在答案很明确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