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用1000亿示好1580万商家,这家电商到底要干啥?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5日 19:35 0 admin
用1000亿示好1580万商家,这家电商到底要干啥?

*此图由AI生成

作者| 史大郎&猫哥

来源| 是史大郎&大猫财经Pro


用1000亿示好1580万商家,这家电商到底要干啥?

多年前,一场“社交裂变”的商业实验,在当时的电商格局下,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巨头林立的电商红海市场,拼多多让无数的产业带中小商家,第一次如此真切且大规模地触达全国市场。


与此同时,拼多多从最下沉的消费市场里,完成了一次突围,从当初的“草根平台”已经成为国民级电商。


而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啥呢?“烟火气”。


烟火气是啥?是市井,是生活,是文化,也是民生,而在拼多多,这种烟火气则是由平台和千千万万的商家共同构成的一种生态。


在传统的电商生态中,产业带中小商家往往是边缘化的,因为大品牌和大商家享受到了更多的流量和资源,而他们只好靠边站,但是为了生存,他们要么付出更加高昂的流量成本,要么被裹挟到更极致的价格内卷当中。


总之,流量都是建立在牺牲利润的基础上。


即便到现在,这种玩法仍在继续,大平台仍在玩这种牺牲中小商家利润的游戏,来追求红海市场中的增量。


而对拼多多而言,产业带中小商家恰恰构成了平台的生命力。


真实的消费市场,不全是大牌,消费者的需求反而是一些“汤汤水水”“针头线脑”,更加接近消费者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真实需求是“日用可得、物美价廉”。


而这些更加活跃的需求,也需要能快速洞察并响应消费趋势的变化的商家群体,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来满足。


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带的不少百货商家就受益于此,平台通过消费数据筛选出微波炉加热盖、按压式冰格等诸多“机会产品”,再给予高达百倍的流量扶持,不仅帮商家打开新品市场,还让相关产品利润增长4-5倍,甚至推动商家申请黑标店铺,走上品牌化道路。


再比如像广东佛山童装产业带的98后商家聂康鸣,原本是代工童装的小商家,借助拼多多的多多视频捕捉到汉服细分需求后,推出童装汉服单品,年销量突破八万件,还带动当地掀起“原创汉服”热潮。类似这样中小商家精准承接零散需求的样本,在拼多多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年沉淀下来,拼多多持续通过平台能力,将用户分散、长周期的零散需求,高效归集为短周期的批量确定订单。这种需求的确定性,让产业带商家开始注重产品迭代和技术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也让用户能以实惠价获得更加心仪的新质商品。


如今,拼多多已经呈现出类似亚马逊的飞轮效应,平台上消费者、商家之间形成了双边正向循环。随着新质商品的大量涌现,不仅能够快速响应新消费趋势,也正让更多具备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带商家获得确定性增长,升级为新质商家,平台的活跃度和流量也同步得以提升。


这个时候,平台和产业带新质商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入驻关系,而是一种相依为命、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如今在拼多多平台有9亿活跃用户和1580万活跃商家,共享这种由共生滋养出“烟火气”。


然而,在拼多多深耕自身电商基本盘、与新质商家的正向联结不断加固时,其他传统电商平台却将目光投向即时零售,在线下市场中展开厮杀。


用1000亿示好1580万商家,这家电商到底要干啥?

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下拼多多对电商赛道坚守,短期可能不如线下的补贴大战有噱头,赚眼球。


比如,现在传统电商都号称要占领线下即时零售的风口,但更大资源投入去向是打“外卖大战”,各种发券,来提高APP的打开率,用高频带动低频,来实现存量市场的争夺,热闹极了。


但是,这场大战,拼多多却并未跟风。


不是不想抢市场,而是在用不同的手段抢市场,与其他平台薅商户羊毛来抢市场的模式不同的是,拼多多则是抓住了自己的基本盘的同时,通过“惠商”来跳脱同质化竞争。


比如,大家都听过“百亿补贴”,而商家们更熟的是“百亿减免”。


这是一个为商家减负的动作,直接降低技术服务费、推广费、保证金等商家端费用,“百亿减免”搞了一年,为商家各种减免、退返,就达到上百亿。


然后,到了2025年,百亿减免,升级为千亿扶持。


“‘千亿扶持’全面扩大对中小商家、新质商家及品牌商家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产区、产业带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从百亿到千亿,这不仅仅是一次数字上的变化。


为产业带中小商家的减负肯定会继续持续,而且会探索更多的降佣举措,成本下来,经营和创新就会上去。


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就是要探索产业带中小商家的高质量发展,最大化释放新质商家的潜力,推动产业带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整体升级。


未来3年1000亿的真金白银花出去,对于拼多多来讲,肯定是影响利润的。


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这些就是实打实的利润加成。


而在长远来看,在真金白银的助力下,河北安新鞋履、宁夏乳制品、平湖箱包、佛山童装、义乌百货、晋江鞋服等上百个产业带的新质商家在加速壮大,商家的制造业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议价能力,都在大幅提升。


比如河北安新县的鞋商靠平台对碳板跑鞋的流量倾斜,单店月销破百万,带动当地从“代工洼地”转向中高端跑鞋产区。


再比如宁夏老字号金河乳业则针对Z世代推出国潮限定牛奶,复购率达42%,在北上广白领中形成口碑。


当越来越多的线下的产业带被激活、新质商家加速崛起,这场 “千亿扶持” 投入的深层价值,更要放在未来电商生态竞争的维度里来看。


用1000亿示好1580万商家,这家电商到底要干啥?

未来的电商竞争,是平台对平台,而平台之间,是生态对生态。


这1000亿,就是对平台生态进行投资。


而对于产业带中小商家来说,利润才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比如,要不要去做品类的扩充,要不要做品质的升级,要不要从白牌转向品牌,这些都关乎中小商家未来的发展路径,更关乎平台发展。


这些都恰好符合现在比较流行的新质供给,通过产业升级,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千亿扶持,就是要让传统的中小商家,实现向能提供新质供给的新质商家转变。


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举个例子,品牌和白牌之间,是存在非常大的价格鸿沟的,一顶帽子,品牌可能200+,而白牌可能是9块9,而这中间,其实就是留给新质商家的价格带。


能给这顶帽子增加多少价值,这里面的利润空间,全凭能力打造。


而在新质供给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带中小商家不再满足于做“代工”或“跟卖”,而是积极通过平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完成从新品开发、绿色制造,到品牌共建、跨境拓展。


比如晋江的喜糖品牌金冠,曾因婚庆市场变动陷入增长困境,95后“厂二代”吴灿星借助拼多多扶持,全面触网并拥抱95后、00后等年轻群体,不仅让单店年销突破700万元,还研发出无糖零食、情绪测试软糖,成功转型休闲零食品牌。


再像晋江零食品牌雅客,借助拼多多的数字化能力,将研发周期从半年缩至一个月,旗下Coco棒棒糖还成为千万级爆款,实现了从“卖库存”到“造需求”的转型。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拼多多平台95后产业带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数量增长44%,新质商品SKU数更是增长超五成,年轻商家与新质商品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从上述案例不难发现,大量商家从“被动的流量依附”变成“主动的价值创造”,拼多多从交易撮合者变成孕育商品创新与新质商家成长的“助推器”。


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共生,发展为共创。


现在,拼多多已经有了“新常态”:

  • 传统制造找到新出路,在各种产业带新质商家的带领下,从地方市场走向了全国市场;
  • 农产品实现从产地到消费者直连,多多买菜不仅走向城市,还覆盖了全国超70%的行政村;
  • 年轻的创业者,在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找到了机会,各种95后、00后“厂二代”的新质商家开始涌现。


在不断的生态进化中,拼多多将与更多的新质商家,持续成长共赢。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