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7日 20:28 0 aa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2025年秋天,在纽约Casa Cipriani酒店的一场投资界聚会上,红杉资本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请出了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

这位创立了全球重要人工智能企业的领袖,其成功源于过去三十多年间的三次关键决策。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1

上世纪90年代初,硅谷普遍专注于CPU开发,英特尔凭借微处理器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业界普遍认为,通过缩小晶体管尺寸就能持续提升电脑性能。

但年轻的黄仁勋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CPU功能全面但不够专业,特别是在处理复杂3D图像时表现不足。然而开发专门的图形芯片面临市场接受度的挑战:没有足够的应用需求,芯片就难有市场;而没有成熟的芯片,应用开发也难以推进。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黄仁勋选择从3D游戏这个细分领域切入,他带领团队研发能提升图形处理效率的芯片,同时与游戏公司合作,帮助他们提升画面质量。随着游戏画面从简单方块人变得日益逼真,玩家开始选择配备英伟达芯片的电脑,游戏公司也主动优化产品以支持这些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专业图形芯片与3D游戏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2

时间快进到2010年前后,“深度学习”这个词汇,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显得有些“非主流”。学术界对神经网络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而企业也不愿为此投入真金白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黄仁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领团队,在全球高校推广一款名为CUDA的工具。

CUDA可以简单理解为研究人员的“高速公路”,在过去,研究人员处理大量数据可能需要数天时间,而借助英伟达的GPU和CUDA,这一过程可以缩短到几个小时。2011至2012年间,三位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Geoffrey Hinton、吴恩达以及ImageNet图像竞赛的组织者李飞飞——找到了黄仁勋。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让计算机学会识别图片,但巨大的计算量让他们停滞不前。黄仁勋迅速组建团队,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名为cuDNN的“工具箱”,将图片识别的速度提升了数倍。

结果是惊人的。在2012年的ImageNet竞赛中,使用英伟达技术的团队在图像识别准确率上遥遥领先。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一技术突破欢呼时,黄仁勋却看到了更深远的意义:“这项技术不只是能识别图片,它更像是一个万能工具,可以尝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他当即拍板,要求英伟达的所有产品,无论是芯片还是软件,都要全面融入AI功能。从那一刻起,英伟达不再仅仅是一家“游戏芯片公司”,而是悄然转型为AI领域的“隐形基建商”。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3

2016年,黄仁勋发布了英伟达第一台专为AI设计的电脑DGX-1。30万美元一台的售价,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天价,发布会上的掌声也显得稀稀拉拉,仿佛在看一场昂贵的笑话。

然而,黄仁勋并未因此气馁,他反而觉得“造小了”。他的目标并非一台电脑,而是一个完整的“AI工厂”。

黄仁勋的逻辑非常清晰:随着AI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单台电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他 envision 的是一个将芯片、网络、软件打包成一体的“完整机房”。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更令人惊叹的是,英伟达选择了垂直整合:从重达数吨、价值300万美元的巨型GPU,到连接所有设备的交换机,再到控制一切的软件,甚至连机房的电力解决方案,都由英伟达自主研发。用黄仁勋的话说:“你给我一栋楼、电和一张白纸,我能为你造出生产AI的工厂。”

尽管第一代DGX-1的销量并不理想,但其升级版的“AI工厂”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OpenAI成为首批客户之一,黄仁勋甚至亲自将电脑送往旧金山,如同“外卖员”一般。

此后,业界逐渐认识到这种“全栈设计”的巨大优势:每一代产品的性能都能实现指数级提升,同时还能兼容之前的软件。像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在采纳英伟达的方案后,其广告推荐和短视频业务的效率大幅提升,市值也随之暴涨数千亿美元。

这哪里是简单的电脑,分明是“印钞机”。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4

当前市场对"AI泡沫"存在担忧,但黄仁勋指出,谷歌和Meta已通过AI创造巨大价值,证明其并非虚妄。他认为未来将出现两大机遇:

一是"数字员工",如能独立编程、处理法律或医疗任务的AI;二是"实体AI",包括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实现这些需要强大的"AI工厂",未来的计算机将不再是工具,而是能对话、创作的伙伴。

从1993年专注图形芯片,到2012年布局深度学习,再到2016年建设AI基础设施,黄仁勋的每个决策都把握住了未来需求。英伟达的成功,正是基于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谁是AI幕后最大赢家?黄仁勋三赌未来,英伟达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