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19:52 0 admin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今年10月,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先生和北川进先生,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这已经是本世纪日本拿下的第22个自然科学类诺奖了,几乎平均每年一个。

而中国本土科学家,除了2015年屠呦呦先生那个载入史册的荣誉,至今依然孤零零地只有一座奖杯。这差距到底在哪儿?诺奖评选真的公平吗?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日本的诺奖,其实是在"吃老本"

咱们先把时间往回拨,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年拿诺奖的日本科学家,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二三十年前做出来的。坂口志文关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北川进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也是1990年代就开始搞了。

说白了,日本现在收获的果子,是上世纪70到90年代种下的种子。那时候日本经济腾飞,政府大把砸钱搞基础研究,企业和高校配合得也紧密。2001年日本政府还专门出了个《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喊出"50年拿30个诺奖"的口号。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吹牛,现在看来人家是真有底气。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但这里要注意一点,日本科学家自己可不怎么买政府计划的账。坂口志文直言,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关键有二:其一,赋予研究者自由探索真正趣题之空间;其二,社会需给予深度研究以长期且稳定之支持。话里话外说得很明白,诺奖不是靠计划"计划"出来的,是靠整个科研生态养出来的。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在日本当上助理教授,基本就是铁饭碗,科研自由度极高,几十年不出成果也没人催你。科研人员收入跟拿多少经费没关系,全看工龄职称,这样有限的钱自然就流向最需要的人。更关键的是,当科学家虽然发不了财,但能过上体面生活,这种确定性吸引了大批真心热爱研究的人。

中国的科研投入,为啥还没开花?

再看咱们这边,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达到3.63万亿元,是日本的3.5倍,投入强度也达到2.69%,已经超过欧盟水平。按理说这钱砸下去,不该没动静啊?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问题就出在钱花在哪儿了,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只有6.88%,虽然比2020年涨了不少,但跟日本的12%、美国的17%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咱们的钱更多投在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上,占比超过80%。

这其实很好理解,从两弹一星到高铁5G,中国这几十年优先解决的是"卡脖子"技术和产业需求。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各种大科学装置建起来了,但更多是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些应用领域服务的。这种"先解决温饱,再搞阳春白雪"的路子,短期内很难催生诺奖那种纯理论突破。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话说回来,诺奖本身就有个时间差,从研究成果发表到获奖,平均要等16年。中国大规模投基础研究是2010年之后的事,这批种子还在地里发芽呢,哪能这么快就开花?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研究1970年代就完成了,熬到2015年才拿奖,这中间隔了四十多年。

诺奖评选,真有那么客观吗?

这就得聊聊诺奖评选的"潜规则"了,评审委员会成员基本都来自欧美高校,提名渠道也主要在西方学术圈里转悠。他们偏爱理论研究,对实验技术和应用成果不太感冒。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就比如大家熟知的爱因斯坦,拿诺奖靠的是光电效应,不是相对论。而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几亿人,按说贡献够大了吧?但诺奖就是不认,理由是这属于应用技术,不够"基础"。

近些年美国学者在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占比一直超过50%,而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奖数还是个位数。这里面当然有科研实力的差距,但说完全没有地缘政治因素,谁信啊?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神经网络研究,被批评是"硬把计算机科学塞进物理学框架来维持西方优势"。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日本能频繁拿奖,除了科研实力,也跟他们在国际学术圈的"人脉"有关。日本通过理化学研究所这些平台搞国际合作,还积极让本国学者去顶级期刊当编辑,慢慢就融入了西方主导的科研共同体。

中国虽然在《自然》《科学》上发论文数量排第二,但高被引论文占比还是低于美国,在国际学术组织里担任要职的人也不多,这种"硬实力强、软实力弱"大大影响了中国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咱们到底该怎么看诺奖?

诺奖的局限性其实越来越明显了,现在很多突破性研究,都需要几百人的大团队协作,比如核聚变、人工智能,但诺奖规则限定最多三人分享,这就很尴尬。再加上和平奖、文学奖这些年越来越政治化,整个诺奖体系的公信力都在下滑。

中国完全没必要把诺奖当成唯一标尺,墨子号卫星实现了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华为鸿蒙打破了移动操作系统垄断,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占全球市场份额37%。这些成就的实际价值,哪是一个诺奖能衡量的?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当然,想在基础研究上真正追上来,先得正视差距,还得把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拉到 15% 以上,评价体系也得跟着改,高风险项目要给 10 年以上的稳定支持,别总把论文数量当唯一标尺。

还得主动搭平台,多办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牵头发起大科学计划,把全球顶尖人才都吸引过来一起攻关。AI、基因编辑这些前沿赛道,更要牵头制定全球标准,靠负责任的创新,挣得实打实的行业尊重。

日本又拿了两座诺奖,中国年砸万亿科研费,为何还在陪跑?

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但也别忘了,日本在AI领域已经明显落后中美,基础研究投入再多,如果跟产业脱节,照样没戏。中国的路子应该是"应用反哺基础",两条腿走路。

说到底,科研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长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每天能长30厘米。你不能因为没看到破土而出,就否定地下的生长。

中国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这些领域已经开始领跑了,等到这些成果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诺奖在不在那儿,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上观新闻-诺贝尔奖+2!日本又双叒叕获奖了,我们该关注什么?|锋面评论

光明日报-中国散裂中子源又出新成果—— 国际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研制成功

科技日报-研发经费总量稳定增长 基础研究投入再获突破——解读《202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