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Meta高管、英国政界人士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 )本周警告称,人工智能领域出现市场调整的可能性“相当高”,同时他驳斥了关于人工智能超级智能的概念。
这位曾担任英国副首相、后转任美国科技巨头Meta政策决策顾问的圈中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热潮已导致“难以置信的疯狂估值”。
他在一档节目中对主持人表示:“几乎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发生疯狂的交易狂潮。”
“不得不让人惊叹,这恐怕正走向修正阶段,”他补充道,并强调这种修正发生的概率“相当高”。
泡沫通常表现为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估值虚高,即企业价格与其基本面严重脱节。
克莱格指出,调整的关键在于超大规模企业——“那些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的企业”——能否收回基础设施投资并证明其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这显然会引发诸多问题,”他补充道:“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范式——所谓大型语言模型AI范式——同样面临挑战。”

超级人工智能与实用价值之争
克莱格还指出,该“范式”指向超级人工智能的目标——通常定义为AI超越人类智能(常被视为终极里程碑)——而非人工通用智能,后者指具备人类水平能力的AI系统。
众多知名科技领袖和投资者支持超级人工智能理念,包括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和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后者今年早些时候专门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该技术研发。
克莱格补充道:“我认为概率型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特定局限,这意味着它未必能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无所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技术不会持续发展、蓬勃壮大并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克莱格的前东家Meta正是从互联网泡沫时代崛起,如今已成为全球巨头。亚马逊和谷歌的发展轨迹同样印证:泡沫破灭未必意味着企业终结。
风险投资界有句老话:最优秀的企业往往诞生于经济低迷或融资环境严峻时期。这通常源于投资者在决策时更注重成本控制,更重视稳健的商业指标。这种环境迫使企业家提高运营效率,那些能以更少资金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往往能比竞争对手更持久地生存下去。
克莱格的观点与其他投资者及科技领袖不谋而合——他们认为泡沫正在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会长期存在。
本月初在意大利科技周上,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向观众表示:“蜂拥而至的投资已形成‘产业泡沫’,但人工智能是真实存在的,它将改变每个行业。”
克莱格指出,虽然存在可快速应用的“低垂果实”,但社会整体对该技术的采纳将更为缓慢。
“当前存在大量炒作。硅谷人士总以为周二发明的新技术周四就能普及,但现实远非如此,”他表示。
“桌面计算机技术成熟后,我们花了20年才普及桌面计算机。因此我认为关键在于发展速度——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会存在差异,但实际进程可能比当前技术专家预测的稍慢一些。”他最后补充道。
类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
当前的AI投资热潮,也让很多人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网络股泡沫。在世纪之交之际,投资者疯狂涌入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相信互联网会改变所有的商业模式,盲目推动尚无盈利能力和缺乏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市值与估值。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此前几乎所有的行业,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泡沫破灭与股市崩盘。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纳斯达克指数损失了近80%的价值,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存活下来。
实际上,很多行业人士都提到了目前AI领域的投资存在泡沫风险。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今年3月份就表示,很多大型科技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纷纷竞相建立AI训练服务器基地,这种趋势开始显得有些盲目。许多项目在建设时并没有明确的客户。
虽然蔡崇信相信AI市场规模可能至少达到10万亿美元,但也强调AI并非赢家通吃的领域,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开发出最强大的AI模型,而在于能否更快地实现技术落地和应用。蔡崇信和马云一道亲身经历过网络股泡沫破灭。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首席经济学家托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甚至认为,当今的AI泡沫事实上比互联网泡沫更大,标普500指数前十大公司今天的远期市盈率(P/E)高于1990年代中期科技泡沫时期的前十大公司。
在他看来,目前的AI泡沫与与互联网泡沫有一个重要区别:当年的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分散了泡沫风险,而目前市场风险高度集中在极少数科技巨头上,估值甚至比当年更为夸张。
但乐观者总是存在。Constella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师Ray Wang认为,“从更广泛的AI和半导体投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这是泡沫。供应链的基本面依然强劲,AI趋势的长期轨迹支持持续投资。”
更重要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目前正处在降息周期,这与此前2000年和2008年市场崩盘时美联储持续加息的状况截然不同。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新浪科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