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8日 19:24 0 admin

2025年10月14日,网易CodeWave开了场“用AI重构研发方式”的沟通会,直接扔出了全流程智能开发能力从需求梳理到迭代部署,每一步都能让AI代劳,还留了人工调整的空间。

作为天天夹在产品和开发之间协调的人,我第一反应是:这要是真能让运营、产品岗自己上手做开发,以后“等排期”的日子是不是能少点?

AI包办全流程?非技术岗也能上手,“可控”才是关键

这次CodeWave上线的功能里,有几个戳中了日常工作的痛点。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比如PSD设计稿能直接生成页面,不用开发再对着设计图一点点抠像素、写样式。

还有智能产品设计,你跟AI说“要个客户管理列表,得有姓名、手机号、下单次数”,它会通过多轮对话把模糊需求捋清楚,甚至直接出产品原型,菜单、表单、按钮这些元素全齐,能快速试视觉和交互行不行。

我专门拿“简单客户跟进工具”试了试,输入需求后,AI大概10分钟就出了原型。

本来想直接导出给业务部门用,后来发现还能在系统里把原型转成完整应用数据实体、服务端逻辑、前端页面全生成了,支持在线预览,还能导出全栈源码。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要是想改点东西,比如加个“客户等级”字段,不用找开发,跟AI说一句需求,它会记住之前的对话上下文,直接做二次调整,不用重新从头描述。

最让非技术岗兴奋的,应该是“打破技术壁垒”这点。

以前想做个小工具,比如活动报名表单,得等开发排期,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现在自己用自然语言说清需求,AI就能帮着做。

但说实话,光快没用,企业开发最怕“生成了用不了”。

我之前见过有家公司用AI生成代码,后期要改业务逻辑,发现代码一团乱,根本没法下手,最后只能推倒重写。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CodeWave这点做得还行,它搞了“人机协同”的模式,AI每生成一步,你都能在可视化界面里确认、干预。

比如AI生成的表单少了“备注”字段,不用改代码,直接在界面上拖个输入框加上就行,过程透明,以后维护也能追溯。

它还有智能代码补全、解读、SQL生成这些辅助功能,对开发来说,不用写重复代码,能把精力放在核心业务逻辑上,效率确实能提不少。

别被“AI快”忽悠!企业要的是“能用一辈子”,规格驱动才靠谱

现在市面上AI生成代码的工具不少,但为啥企业用着总觉得不趁手?CodeWave的总经理王桐在会上说了个关键问题:个人开发追求快就行,企业要的是应用“长期能用、能修改”,光快没用,得“可用、可控、可落地”。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这话戳中了行业痛点。

比如做ERP、CRM这种企业级系统,业务逻辑复杂,自然语言根本说不清楚所有细节,AI很容易生成“半成品”;而且每个企业的开发框架、架构不一样,通用AI摸不透这些个性化要求,生成的代码跟现有系统对接不上。

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制造企业,用AI生成了库存管理模块,结果跟生产系统对接时发现接口不兼容,最后花了三倍时间改,反而更麻烦。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CodeWave用的是“规格驱动开发”,简单说就是先把需求变成明确的“开发蓝图”包含功能要求、性能指标、接口定义这些,再让AI照着蓝图干活。

比如做订单管理系统,先把“订单状态流转规则”“支付接口对接要求”写清楚,AI再拆任务、生成代码,开发团队还能在过程中把控质量。

这种方式比AI瞎生成靠谱多了,毕竟企业应用不是“一次性用品”,得经得起后期迭代。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普通AI生成代码还有个问题:得专业开发补漏洞、改逻辑,等于没降低门槛。

CodeWave不一样,可视化界面让非技术岗也能参与调整,比如运营想在页面加个“导出数据”按钮,自己在界面上拖个按钮,跟AI说清点击后要导出哪些字段,就能搞定,不用依赖开发。

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说,这是实在的助力

网易CodeWave这次的动作,不是单纯跟风搞“AI生成”,而是抓准了企业开发的核心需求要快,更要能用、能改、可控。

企业AI开发怕“失控”?CodeWave规格驱动,可控还能改!

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用再花大价钱请资深开发,产品、运营岗就能上手做简单开发,能省不少成本;对大公司来说,规格驱动能让跨部门协作更顺畅,不用再因为需求没说清反复扯皮。

以后它还要往“全链路研发智能化”走,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不只是代码生成。

老实讲,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卡在上“开发效率低、需求落地难”,要是CodeWave能把“可控、可落地”这点坚持下去,确实能帮上不少忙。

对我们这些日常跟开发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种工具更像“桥梁”,把“想法”到“产品”的路铺得更平了。

以后不用再纠结“这个需求技术能不能实现”,而是“怎么用AI把需求做得更靠谱”,这波确实值得期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