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垄断到出局! 英伟达在中国的3年溃败史: 每一次让步, 是给对手让路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0日 19:34 1 aa

纽约城堡证券的聚光灯骤然亮起,黄仁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情绪穿透会场:

“在中国,我们的份额从百分之九十五跌到了百分之零。”

这句直白的愤怒控诉,既是一位企业家对商业版图崩塌的痛心,更是全球AI产业格局被政治力量撕裂的缩影。当硅谷的技术理性撞上华盛顿的安全叙事,当深圳机房的自主探索替代了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一条曾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最终分叉成两条平行的道路。

英伟达在中国高端AI训练与推理芯片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A100、H100系列芯片刷屏大厂机房、科研实验室和创业公司的采购清单,95%的市场份额足以证明其无可撼动的优势。但2022年秋天,美国第一次挥动出口管制的大棒,将A100、H100直接列入禁售清单,彻底打破了这份市场霸权。

从垄断到出局! 英伟达在中国的3年溃败史: 每一次让步, 是给对手让路

面对突如其来的封锁,英伟达的第一反应不是放弃,而是“妥协式求生”。

工程师连夜加班推出降规版的A800、H800,通过削减核心互联带宽与算力性能,换取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

在黄仁勋看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英伟达需要中国”。

哪怕产品性能打折,只要能留在这个市场就有希望。但这份隐忍并未换来长久安稳,不到一年,A800、H800也被挡在港口之外,政策的第二道闸门轰然落下。

2024年,英伟达的策略从“保性能”退守至“保出货”,推出性能更低的H20、L20和L2芯片,内部甚至将“降规”变成标准化项目管理——法务团队审核政策条款、工程团队精准削减性能、销售团队奔波申请许可证,整条产业链在合规与市场之间被绷到极致。

即便如此,转口渠道被持续围堵,许可证审批日益严苛,曾经的销售网络逐渐瘫痪。黄仁勋在多次公开露面中反复呼吁“不要把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一刀切”,却只等来一轮比一轮收紧的出口规则。

黄仁勋的愤怒,本质上是硅谷全球市场逻辑与白宫国家安全叙事的激烈碰撞。

在特朗普政府的语境中,高端AI芯片被贴上“战略技术”的标签,“国家安全”四个字成为压倒一切的政策理由,商务部BIS的新条款不断细化算力、互联带宽等技术指标,将管控网越织越密。

这种政策逻辑直接无视企业的商业本质。为逼迫芯片企业回流,特朗普曾在宴会上要求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当场承诺在美国的投资额,却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核心诉求视而不见。

从垄断到出局! 英伟达在中国的3年溃败史: 每一次让步, 是给对手让路

对英伟达而言,这种干预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营收重创:2025财年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收入占比已降至13.1%,较巅峰时期大幅下滑;2026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收入更是同比缩水近9亿美元。

更致命的是,股东们已被迫将中国业务预期归零,“能有新进展都是额外收获”成为无奈的现实判断。

黄仁勋并非没有挣扎。2025年7月,他密集往返华盛顿与北京,既争取政策松动,也与中国官方沟通合作可能,甚至宣布计划恢复H20芯片销售并推出全新合规GPU,一度传来美国政府将发放许可证的消息。

但这种努力终究抵不过政治惯性,每一次性能让步都换来更低的政策门槛,最终陷入“越妥协越被动”的死循环。当华盛顿将技术封锁视为“长期博弈”的武器,英伟达的商业野心只能在安全红线面前节节败退。

在美国政策持续施压的同时,中国市场没有陷入等待,而是开启了“关门修路”的自主替代进程。起初,云厂商、行业公司还在等待H800的豁口、寻找转口渠道,但频繁的政策变动让企业意识到“依赖不可持续”——不可控的断供风险,足以让任何算力规划沦为空谈。

倒逼之下,自主替代的浪潮迅速席卷全行业:云厂商上线昇腾芯片集群,行业公司将训练脚本从CUDA框架迁移至本土平台,科研机构全面改用国产系统。

工程师们逐行重写算子库与编辑器,企业将采购清单从海外芯片替换为本土全站方案,需求侧的“水管”正在一根根与英伟达剥离。

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产品替换,而是完整生态的重建——华为昇腾910C通过双芯片封装技术追平H100性能,寒武纪、瀚博等厂商持续突破,国产AI芯片在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从2023年不足30%跃升至2025年的40%。

从垄断到出局! 英伟达在中国的3年溃败史: 每一次让步, 是给对手让路

华为昇腾910C

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公布的昇腾950-970路线图,更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独立的技术演进路径。

通过百万卡集群的系统级优势,中国成功弥补了制程差距,构建起“昇腾+本土框架”的自主生态,甚至吸引马来西亚等国家采购昇腾芯片打造主权AI系统。当供给侧的门被彻底关上时,中国已建成自己的道路,英伟达再想重返市场,面对的已是成熟的本土竞争对手与闭合的生态壁垒。

黄仁勋那句“从95%到0%”的控诉,最终成为AI芯片产业东西分野的注脚。如今的全球市场已清晰呈现两条平行线:

一边是CUDA+Blackwell架构在美国及海外市场供不应求,延续着英伟达的技术霸权;

另一边是昇腾+本土框架在中国自成一派,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这种分裂,不仅是产品市场的切割,更是技术标准与生态体系的彻底分流。

对英伟达而言,失去的远不止是13%的营收份额。

黄仁勋深知,生态的沉淀需要海量行业项目的打磨,需要工程师群体的使用惯性,而中国市场的流失,意味着失去了全球最大的技术迭代试验场。当中国开发者习惯了本土框架,当企业完成了自主算力基建,即便未来政策松动,英伟达也难再夺回曾经的市场——生态的迁移成本,远比产品替换更高。

对全球科技产业而言,这种分野标志着全球化黄金时代的终结。

曾经“美国研发、全球制造、中国应用”的协同模式,正在被“技术脱钩、生态对立、市场分割”的新现实取代。

华盛顿以为靠政策高墙能遏制对手,却意外催生了一个强大的替代市场;英伟达想在夹缝中维持平衡,最终还是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当深圳机房的灯光与硅谷的实验室灯光遥相辉映却不再相连,当黄仁勋的愤怒消散在东西分野的产业版图中,一个清晰的结论已然浮现:技术可以被限制,但需求不会消失,创新更不会停滞。

这场由政策引发的产业重构,最终以“双生态并存”的方式写下结局,而历史或许会证明,试图用封锁制造差距的努力,往往会成为催生对手成长的催化剂。

#财经##热点##上头条 聊热点##英伟达##时事热点头条说##美国##企业#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