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飞行安全,“锂”应全流程管控|星城夜谈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2日 00:59 0 admin

贺黎黎

国航CA139航班行李架内的锂电池自燃事件,再次敲响了民航安全的警钟。烟雾弥漫的机舱内,乘务员与乘客接力灭火的场景,既展现了应急处“锂”的有效性,也暴露了飞行途中锂电池风险的现实威胁。这起事件引发我们思考:在锂电池几乎已成出行必需品的今天,如何构建更立体的安全防线?

首要关口在于安检。此次事件也让我们再次审视安检环节面临的挑战。锂电池的携带虽有严格规定,但随着从智能行李箱到加热棉服等各类新型设备层出不穷,对安检的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依赖持续完善检查标准与技术手段,依赖更专业的培训与更敏锐的判断力,才能将潜在风险牢牢拦截在地面。

专业处置险情,是航空公司安全运行的核心能力之一。乘务员关于“可用水、饮料灭火”的知识,以及“禁止移动起火设备”等处置原则,反映了专业训练的成果。为巩固与提升此项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对飞行机组、空乘及地面人员的常态化、实战化培训,确保所有人员都能精准应对各类突发情况。此外,有效的乘客引导也是应急处置的重要一环,通过主动、清晰的安全告知,确保乘客能理解规定、听从指挥,形成协同应对风险的整体合力。

最令人忧心的是部分乘客的安全意识淡薄。多名空乘反映,尽管三令五申,仍常见旅客在飞行中使用充电宝甚至为其充电。这种对潜在危险的漠视,无异于将全机人员置于风险之中。目前,民航规定并未禁止携带合规的充电宝,但严格要求飞行中不得使用。因此,乘客应自觉避免飞行中使用充电宝为电子设备充电,或为充电宝充电,且不要将充电宝存放在行李架内。此外,也要留意其他电子设备的安全,全程遵守乘务员的指引使用设备,并在起飞、降落时稳妥收纳。多一分谨慎,就多一分安心。

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风险系数成正比,这是当前的技术现实。面对这一飞行隐患,我们需要强化全流程管控——安检要更精准地识别风险,航空公司要更专业地处置险情,乘客则要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以审慎之心取代侥幸心理。每一次平安飞行的背后,是整个安全体系的协同运作。唯有各方同心,筑牢每一道安全防线,方能确保万里高空的安然无虞。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