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10月29日,京东集团旗下七鲜小厨公开的食材供应商名单, 涵盖了菜肉粮油、调味品等所有主要品类。公示名单显示,七鲜小厨在油上选用金...
2025-11-02 0
质量较差的底层资产,被层层打包成高大上的、看不懂的金融产品出售,最终酿成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如今,这熟悉的一幕正在美国AI领域重新酝酿。
《大西洋月刊》最新发表的深度报道《人工智能的崩盘将如何发生》(Here’s How the AI Crash Happens)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热潮可能正酝酿一场系统性经济风险,其核心问题在于巨额投入与微薄回报之间的严重脱节,以及金融操作将风险隐蔽地转移给更广泛的市场。

在本周出售后,黄仁勋完成了他今年3月份制定的、到年底前抛售至多600万股股票的计划。自6月开始售股以来,黄仁勋已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
1. AI投资狂热与现实脱节
智库 METR 的实验显示,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在使用 AI 工具时,实际工作效率比不使用时降低了 20%。尽管 AI 在单次任务中成功率可达 50%,但输出的代码需要人类花费大量时间修正错误,甚至比手动编写更耗时。这种 “能力 - 可靠性差距” 暴露出 AI 在复杂场景中的脆弱性 —— 即使是最擅长的编程领域,其输出仍需依赖人类二次校验,无法真正替代专业工作。
AI 模型研发成本飙升,但性能提升仅为小幅改进。这种 “算力堆砌式” 发展模式导致投入产出比恶化。
全球AI支出预计2025年达3750亿美元,2026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但大多数企业尚未从中获得实际盈利。
麦肯锡报告显示,近80%使用AI的公司表示其对净利润没有显著影响。
OpenAI年收入约40亿美元,却亏损50亿美元,仍计划以1万亿美元估值上市,被质疑为“泡沫信号”。
2. 数据中心:泡沫的核心载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数据中心园区耗电量相当于两个亚特兰大,全球对AI基础设施的能源需求激增。
数据中心建设成本高、周期长,若AI应用无法迅速商业化,将成为“闲置资产”,引发连锁反应。
3. 金融工程掩盖风险
例如,Meta将其数据中心租金打包成债券出售,创造出一种“AI地产债券”市场。
第一步(规避债务): 科技公司(比如Meta)不直接贷款。它们找到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比如Blue Owl Capital),让PE去“出资或筹资建造数据中心”。
第二步(创造现金流): 数据中心建成后,PE拥有它。Meta 向 PE“租赁”这个数据中心,支付高额且稳定的“租金”。
第三步(金融炼金术): PE 拿到了这份来自 Meta 的、长期稳定的“租约”(现金流)。PE 会怎么做?他们会把这份租约(未来几十年的租金收益权)“重新包装成一种金融工具——实质上就是一种债券”,卖给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
第四步(重返2008): 更进一步,PE可以将“多个数据中心租约……组合成一种证券,并根据其违约风险被分到不同的‘层级’(tranches)”。
科技公司通过与私募股权公司合作,将数据中心租赁协议打包成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MBS)。
这种 “算力军备竞赛” 催生了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科技公司通过私募股权融资建设数据中心,将租赁协议打包成证券层级,形成隐蔽的债务链。仅到 2028 年,数据中心融资市场规模可能达 8000 亿美元,而许多芯片在 3-5 年内就会过时。
这类操作将AI泡沫风险从企业资产负债表转移至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被隐藏和放大。
即使 AI 泡沫破裂,数据中心等硬件投入仍将形成 “数字铁公基”,但其建设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全球 AI 算力耗电已占 12%)和环境破坏(如电子垃圾)可能成为长期负担。此外,泡沫破裂可能导致数万亿美元资本蒸发,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首当其冲,重演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4. 类比历史泡沫
文章将当前AI热潮与19世纪的运河热、铁路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房地产危机相提并论,指出其共同特征:过度投资、金融投机、风险转移和预期落空。
若AI无法兑现其商业承诺,可能引发股市崩盘、流动性危机甚至经济衰退。
5. “英伟达化”国家的隐忧
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AI相关股票已占据标普500涨幅的75%,美国经济高度依赖AI产业。
若AI泡沫破裂,整个国家经济将因单一产业崩溃而受重创,如同“石油国家”因油价暴跌而陷入危机。
6. 为何这次更危险
你可能会说,Meta 怎么会违约?它可比付不起房贷的穷人可靠多了。
这就是最危险的认知错配。《大西洋月刊》指出了这场赌局的阿喀琉斯之踵:
“数据中心贬值(deteriorate)得非常快。……当英伟达及其竞争对手发布下一波尖端人工智能硬件时,这些建筑内的许多芯片在几年内就会过时。”
2008年的房子,是耐用资产。而今天这些价值千亿的数据中心,其核心价值(芯片)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2-3年。
与此同时,AI技术本身“扩大聊天机器人规模的回报目前正在递减。每一个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带来的改进都变得越来越小”。
现在,让我们来模拟崩盘的时刻:
当市场(和那些买了“数据中心债券”的养老基金)最终意识到,AI公司们根本无法从“巨额亏损”转向“巨额盈利”时,那个“必然成功”的叙事就会破灭。
(1)科技股(如Meta、微软)的股价将暴跌,因为它们无法证明AI投资的合理性。
(2)为了削减成本,它们可能会撕毁或重新谈判那些天价的“数据中心租约”。
(3)那些被打包成“债券”和“证券”的租约,瞬间从“AAA级资产”变为“垃圾”。
(4)持有这些“债券”的,正是那些“高杠杆的对冲基金”,以及追求稳定收益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
(5)对冲基金将被迫“贱卖”(fire sales)资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市场全面崩溃。
(6)而那些“大到不能倒”的、管理着数万亿美元资产的私募股权公司(影子银行系统),将直面这场风暴。
读到这里,你或许还抱有一丝希望:万一AI成功了呢?
这就是《大西洋月刊》最深刻、也最令人绝望的洞察。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无论如何都会输”的终局。
首先,这场赌局甚至在金融层面上就是虚无的。《大西洋月刊》提到了上面的“循环投资”的怪圈:
“OpenAI 已同意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甲骨文正向英伟达支付数百亿美元购买芯片……而英伟达已同意……向 OpenAI 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钱只是在巨头之间空转,制造繁荣的假象。一位软件工程师将其称为“时间尽头的技术资本超实体(technocapital hyperobject)”。
这场空转的游戏,注定有两个结局。
结局A:如果他们失败了。
正如我们第二部分所推演的,当叙事破灭,盈利遥遥无期,这场由数据中心和金融衍生品构筑的“纸牌屋”将轰然倒塌,带来“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
结局B:如果他们成功了。
《大西洋月刊》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写道:
“繁荣与萧条感觉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公司巨额投资的目标真的达成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生产出了一种能力强大、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它将消灭无数工作岗位,并在人类还来不及适应之前,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许我们将根本无法适应。)”
这就是这场“终极泡沫”的独特之处。
以往的泡沫(如铁路、互联网),在破灭后,好歹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基础设施。
而这场AI泡沫,如果破灭,它留给我们的是一堆几年内就过时的、耗尽了天文数字般电力的“电子垃圾”,以及一个被2008年幽灵重创的金融体系。
如果它“成功”了,它留给我们的,可能是一个不再需要人类的未来。
延伸阅读:
AI联盟复制Wintel垄断?美银首次警告
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10月29日,京东集团旗下七鲜小厨公开的食材供应商名单, 涵盖了菜肉粮油、调味品等所有主要品类。公示名单显示,七鲜小厨在油上选用金...
2025-11-02 0
质量较差的底层资产,被层层打包成高大上的、看不懂的金融产品出售,最终酿成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如今,这熟悉的一幕正在美国AI领域重新酝酿。...
2025-11-02 2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我国多家医疗机构11月1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神经系统疾病报告2024》。报告涵盖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15...
2025-11-02 3
今年雷神全新推出的猎刃S系列是市面上最能打的游戏本之一,从设计、配置、性能到温控噪音,都是同阶产品中的佼佼者。只是,依旧有不少玩家更喜欢雷神旗下的高端...
2025-11-02 12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联想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联想与三大运营商全面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合作新篇章。事实...
2025-11-02 9
金融界2025年7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州鸿祥智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自动化送纸输送机构”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
2025-11-02 10
金融界2025年8月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搅拌分散机构及搅拌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17...
2025-11-02 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