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2日 19:40 1 admin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沿袭千年至今仍在丽水碧湖平原发挥灌溉效益;它,成功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将浙西南古代治水智慧推向世界舞台,它就是浙江丽水通济堰。今晚,让我们在月光下漫步碧湖平原,与这座千年古堰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约会。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通济堰主干渠 图片源自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丽水通济堰静卧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西南端的松阴溪畔,是我国东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设施之一。南朝以前,松阴溪穿碧湖平原而过,却因水流湍急、季节变化大,成为当地农业的“双刃剑”。汛期洪水漫溢淹田,枯水期河床干裂断流,百姓长年受“枯槔之劳,浸淫之患”。为解浙西南百姓之困,南朝萧梁时期,詹、南二司马奉命主持修建此堰,将丽水人对“安水兴农”的期盼,浇筑成扎根松阴溪畔的千年基业。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通济堰拦水坝 图片源自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网站

拦水坝选址于丽水市区西南25公里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工匠们以当地盛产的木筱、卵石为原料修筑坝体,巧妙顺应碧湖平原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构建起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主渠沿松阴溪东岸延伸,再分四十八条支渠,如脉络般遍布平原,让松阴溪水温顺地滋养两岸农田。南朝萧梁天监四年,这座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坝正式落成,湍流冲过弧形坝体时,便在松阴溪上勾勒出一道灵动的虹光。值得骄傲的是,丽水通济堰的拱坝比国外最早的拱坝早了整整1000多年,是世界水利史上“拱坝技术”的早期典范。


通济堰的建成,彻底改写了碧湖平原的命运。“引松阴大溪之水,分为四十八派,袤七十里,灌田二十八万亩”,60平方公里的碧湖平原从此被清流浸润,昔日的荒芜坡地蜕变为“稻菽千重浪”的浙西南粮仓。千年来,丽水百姓坚守“岁修”传统,每年冬季疏浚渠道、修缮坝体,代代接力守护这处水利遗产,让它始终保持着“活态”活力。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通济堰通济闸 图片源自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如今,通济堰依然是碧湖平原的“生命线”。它不仅继续灌溉着两岸2万多亩农田,保障丽水莲都区、松阳县部分乡镇的生活用水,更成为承载浙西南治水文化的核心地标。古堰周边的龙庙、千年古樟与现代化的灌溉闸门相映成趣,松阴溪畔的堰头村也因这处遗产成为丽水“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吸引着游客感受“活态遗产”的独特魅力。


从南朝的木筱坝体到今日的保护性利用,丽水通济堰的水流淌千年从未停歇。它不仅是碧湖平原的千年水脉,更是中华先民“天人合一”治水理念的生动见证。月光下的丽水通济堰,映着松阴溪的波光,既有浙地历史的厚重,更有丽水未来的期许。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文案丨燕乃一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王瑜 李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