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高铁、飞机,几乎所有交通工具都具备“刹车”功能。然而,当你登上一艘巨大的轮船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庞然大物居然...
2025-11-02 0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
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沿袭千年至今仍在丽水碧湖平原发挥灌溉效益;它,成功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将浙西南古代治水智慧推向世界舞台,它就是浙江丽水通济堰。今晚,让我们在月光下漫步碧湖平原,与这座千年古堰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约会。
通济堰主干渠 图片源自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丽水通济堰静卧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西南端的松阴溪畔,是我国东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设施之一。南朝以前,松阴溪穿碧湖平原而过,却因水流湍急、季节变化大,成为当地农业的“双刃剑”。汛期洪水漫溢淹田,枯水期河床干裂断流,百姓长年受“枯槔之劳,浸淫之患”。为解浙西南百姓之困,南朝萧梁时期,詹、南二司马奉命主持修建此堰,将丽水人对“安水兴农”的期盼,浇筑成扎根松阴溪畔的千年基业。
通济堰拦水坝 图片源自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网站
拦水坝选址于丽水市区西南25公里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工匠们以当地盛产的木筱、卵石为原料修筑坝体,巧妙顺应碧湖平原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构建起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主渠沿松阴溪东岸延伸,再分四十八条支渠,如脉络般遍布平原,让松阴溪水温顺地滋养两岸农田。南朝萧梁天监四年,这座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坝正式落成,湍流冲过弧形坝体时,便在松阴溪上勾勒出一道灵动的虹光。值得骄傲的是,丽水通济堰的拱坝比国外最早的拱坝早了整整1000多年,是世界水利史上“拱坝技术”的早期典范。
通济堰的建成,彻底改写了碧湖平原的命运。“引松阴大溪之水,分为四十八派,袤七十里,灌田二十八万亩”,60平方公里的碧湖平原从此被清流浸润,昔日的荒芜坡地蜕变为“稻菽千重浪”的浙西南粮仓。千年来,丽水百姓坚守“岁修”传统,每年冬季疏浚渠道、修缮坝体,代代接力守护这处水利遗产,让它始终保持着“活态”活力。
通济堰通济闸 图片源自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如今,通济堰依然是碧湖平原的“生命线”。它不仅继续灌溉着两岸2万多亩农田,保障丽水莲都区、松阳县部分乡镇的生活用水,更成为承载浙西南治水文化的核心地标。古堰周边的龙庙、千年古樟与现代化的灌溉闸门相映成趣,松阴溪畔的堰头村也因这处遗产成为丽水“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吸引着游客感受“活态遗产”的独特魅力。
从南朝的木筱坝体到今日的保护性利用,丽水通济堰的水流淌千年从未停歇。它不仅是碧湖平原的千年水脉,更是中华先民“天人合一”治水理念的生动见证。月光下的丽水通济堰,映着松阴溪的波光,既有浙地历史的厚重,更有丽水未来的期许。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文案丨燕乃一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王瑜 李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相关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高铁、飞机,几乎所有交通工具都具备“刹车”功能。然而,当你登上一艘巨大的轮船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庞然大物居然...
2025-11-02 0
一项目前全球唯一的合成生物“分子手术刀”技术,正让每年数亿吨的秸秆从“绿色烦恼”变为“金色价值”。“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秸秆,传统处理方式要么污染环...
2025-11-02 1
碧湖平原上的千年水脉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沿袭千年至今仍在丽水碧湖平原发挥灌溉效益;...
2025-11-02 1
【来源:参考消息】燃料从“铀”到“钍”!中国实现钍基熔盐堆研发突破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全新实验堆的建成,使核燃料实现了从“铀”到“钍”的多元化选择。记者...
2025-11-02 1
《亚洲时报》发了一篇文章说,印度而非中国将引领AI后劳动时代”,核心论据一就:AI取代工作以后,中国人因为过于勤奋而陷入到了精神空虚当中,印度则是凭借...
2025-11-02 1
湖南日报11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乐 通讯员 赵亮)11月1日至2日,第十四届砌体结构学术会议在长沙举行。以“千年砌体 焕发青春——砌体产业绿色转型...
2025-11-02 0
作者:恋夕阳66在1983年年底,听说百货大楼明早八点开门卖“金星”十四吋彩电,几位邻居头天晚上穿上棉大衣、带上小马扎(小板凳 去百货大楼大门口排队。...
2025-11-02 1
近日,英特尔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三季度财报,不仅营收在一年半以来首度恢复增长,而且还实现了扭亏为盈。对此,英特尔将其归因于核心市场的增长。英特尔CEO...
2025-11-02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