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5日 06:51 1 admin

编者按:以国之所向为使命,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以民之所需为担当,他们扎根一线,默默耕耘。他们是荆楚科技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动能。他们的足迹,印刻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中;他们的身影,奔忙于田野车间与创新一线;他们的精神,如星辰般点亮荆楚创新的苍穹、熠熠生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再建新功,湖北省科协委托武汉科技报通过深度挖掘“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的奋斗故事,以榜样之力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创新共识,谱写湖北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

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 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在地球科学这座宏大殿堂中,有些学者致力于勾勒全球尺度壮阔图景,而另一些则专注于解读微观世界留下的隐秘篇章。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夏小平教授,正是后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带领团队,运用高精度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如同手持一把锋利“地质手术刀”,在细如发丝的矿物晶体间,解剖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更将科学种子播撒进无数青少年的心田。

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从“锆石环带”到“地球深部水循环”的宏观洞察

从业二十余载,夏小平始终坚守在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效应研究的第一线。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PSL》等国际顶刊发表SCI论文22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支撑我走过二十多年科研路的因素很多,但热爱是最根本底色。”夏小平回忆,学生时代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矿物内部微米级“生长环带”时,那种“微观矿物里藏着地球数十亿年故事”震撼,让他彻底迷上了这个领域。正是这份源自心底热爱,成为他沉心攻克难题、耐住寂寞扎根野外的永恒动力。

夏小平的研究,被形象地称为“用显微镜读地球日记”。他解释道,地球早期岩石多已破坏,唯有锆石等坚硬副矿物留存至今,其微米级“生长环带”记录着不同时期地球历史,他的工作就是解读这些“环带密码”。

他科研生涯充满了这样的“解码”高光时刻。例如,他曾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一台多接受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测定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实验方法;又率先建立大型二次离子质谱同时分析矿物水含量和氧同位素的方法。这些技术突破,为后续一系列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石。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一项关于地球内部水来源的研究,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他与团队利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对华北克拉通侏罗纪与白垩纪花岗岩矿物进行水含量和氢氧同位素分析,相当于给“地球内部水”做了“指纹鉴定”。他们发现,这两个时期花岗岩形成虽都与壳幔作用相关,但其地幔端元完全不同。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洋壳俯冲能把地表水带入地幔”,还为地壳岩石中水的深部来源找到了直接证据。“我们通过分析微米级矿物,解开了全球尺度地球内部水循环难题,这就是微观研究的宏观价值。”夏小平说。

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从2009年到2024年,十五年间,夏小平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获取大量可靠数据。他将科学探索比作“在黑暗中找光”,而精细数据就是那束光。这些研究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例如,他对福建一处大型斑岩铜矿研究时,通过分析锆石水含量和磷灰石包裹体,发现了“不同期次岩浆挥发分演化的差异”,并建立一套“挥发分指标”,用于在矿区尺度判断岩体成矿潜力与规模。这不仅深化成矿理论,更直接服务于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此外,他依托长江大学学科优势,建设“深部地质过程与油气资源”交叉学科团队,探索油气形成与勘探等重大问题,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自然延伸科研”与“让知识活起来”的科普

作为院长和教授,培养青年才俊是他另一项重要使命。在教学上,他主讲本科生《地球化学》,核心是“让抽象知识活起来”。他常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如嫦娥工程引入前沿成果,通过对比月球与地球成分,分析月球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与国家使命感。

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夏小平:于微观处探寻地球史诗以热忱心播撒科学种子

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持之以恒积累,他带领的团队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取得双丰收。团队成员在嫦娥工程返回样品研究等国家重大任务中贡献突出,有6人获国家基金委青年基金资助,2人发表《Science》正刊论文。

不仅如此,夏小平教授深信,科研成果不能只“藏在实验室和期刊里”,走进公众视野才能实现其完整价值,获得更强大生命力。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科普教育视为自己使命担当。

科研人员做科普有两个必然条件,一是“肚子里有货”;二是“自带公信力”。但他强调,科普绝非“照本宣科”,面对中小学生尤其要“接地气”。他的方法是“从熟悉事物切入,用热点话题牵引”。“探月与火星探测”是他常讲主题,通过“月球怎么形成的?”“上面有没有水?”等孩子们好奇的问题,巧妙串联起地球化学知识。

他积极组织并参与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科普馆化身讲解员,用年轻人语言讲述地球知识;他主动走进校园、社区,用简单比喻将“锆石环带”“同位素指纹”等专业术语讲得通俗易懂。在他看来,科普核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探索未知”种子,静待其未来可能长成科学的参天大树。

于方寸矿物间,解读地球亿万年演变历史密码;于三尺讲台上,传递探求未知科学火种;于广阔社会间,播撒热爱科学希望之芽——这就是夏小平教授,他以热爱为舟,以本领为桨,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探索地球奥秘、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时代新人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编辑:陈丽萍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