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7日 03:25 3 aa

预制构件生产车间机器人精准操作、数字盾构系统远程操作盾构、智慧检测设备24小时自动检测……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11月5日,中铁十四局品牌焕新发布会在京举行,一幕幕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全面颠覆了传统建筑产业的印象。据介绍,近年来,该集团构建了涵盖“智能生产线-数字建造中枢-智慧检测医生”的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智能化体系,为建筑产业注入强劲的智能动能。

在位于北京房山的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的绿色智能管片生产车间,清理机器人灵活穿梭于狭窄空间,将模具清理得洁净如新;自动喷涂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均匀喷涂出细腻的保护层;抹面机器人则以毫米级精度,将浇筑后的管片打磨出“镜面”效果。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生产线上集成多种机器人,实现了清理、喷涂、抹面、运载全流程自动化。”车间负责人薛朋介绍,历经五次迭代升级,该生产线效率提升30%,工人劳动强度降低50%,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北京、济南等地的装配式建筑基地,其生产的管片主要用于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及津潍高铁等“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这一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行业荣誉。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除了智能化的机器人作业,该智能流水线的“智慧大脑”更为先进,它深度融合了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从订单下达到构件出厂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这里生产的每片管片,都拥有专属‘二维码身份证’,生产、养护、运输、安装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均可追溯。”薛朋说。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在地下空间建设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者们将超级隧道掘进工程打造成移动的“数字建造中枢”。比如在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盾构隧道、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段“京华号”盾构施工中,在地面的盾构智慧管控中心,专家通过大屏幕就能对地下的“巨无霸”盾构机进行远程“问诊”,实时监控盾构机推力、刀盘扭矩、刀盘温度、盾构姿态、掘进速度等上千个参数。

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越来越智能

“过去遇到复杂地质难题,专家必须亲临全国各地的工程现场。现在通过远程驾驶系统,就能精准‘把脉’,指导前方施工,效率和安全系数都大幅提升。”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科技创新与数字化中心主任舒计城介绍说。

此外,在混凝土检测环节,智能检测机器人不仅代替了人力劳作,更实现了24小时自动试验,日均检测能力达300组混凝土试块,效率提升三倍以上。“从工厂预制到智能掘进,再到数据检测,中国建造已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建筑产业已迎来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的全智能时代。”中铁十四局副总工程师陈健介绍,从工地到工厂,改变的不仅是生产场景,更是行业的发展逻辑与未来图景,为中国基建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