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申通/顺丰/京东,"双品牌"并行,谁能"玩得转"?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9日 05:19 0 aa

写在前面的话


随着申通完成对丹鸟物流的收购交割及工商信息变更,申通正式步入"双品牌"并行阶段,加盟体系的申通快递和直营体系的丹鸟两个快递品牌,前端保持独立、后台融合降本。


实际上,在快递行业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有双品牌运营案例,比如申通之前整合过天天快递和快捷快递,顺丰有加盟体系的丰网速运和顺心捷达,京东也拓展过众邮快递以及现在麾下的德邦和跨越。


今天就一起来看下哪家能"玩得转"双品牌并行战略吧!


01 申通快递+丹鸟物流 天天快递+快捷快递


2025年11月4日,申通快递发布关于收购丹鸟物流100%股权的进展公告,就今年7月25日披露的3.62亿元交易通报进度,目前已顺利完成交割,丹鸟物流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正式成为申通旗下子公司


正如申通总裁王文彬所言,此次融合是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申通体验领先战略的必然选择,标志着双方从“一起合作”到“血脉相融”的深度协同,同样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全员直面和拥抱变化。


实际上,背后推动双方融合双品牌并行的还是阿里巴巴,阿里早在2019年3月就以46.6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14.65%股份,随后双方签署购股权协议,又以总价99.82亿元分三年购买申通31.35%股权,2022年到期后又将行权期延长至2025年12月27日,目前已持股申通25%,若全额行权持股比例将至46%,成为申通第一大股东,即名副其实的实控人。


现在申通的管理层也大多都是阿里系派驻的高管,总经理王文彬之前在阿里待了14年,副总经理韩永彦原来是菜鸟网络运输部负责人,CFO梁波也在阿里待了10年,此次担任丹鸟物流法人的周少华同样原来也是菜鸟C2M物流事业部负责人。


丹鸟物流本身就是阿里旗下的菜鸟推出的自营品质快递品牌,也就是菜鸟速递的母公司,此次申通收购丹鸟本质上还是阿里自家的业务互相融合,通过双品牌并行也有助于拓展中高端市场及降本提效。

申通/顺丰/京东,"双品牌"并行,谁能"玩得转"?

申通作为最早成立的民营快递企业,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积累过并购其他快递品牌的经验,比如2012年和天天快递战略重组、2017年和快捷快递战略合作,虽最终未能成行,但也值得借鉴。


天天快递,最早也是由申通最初的联合创始人詹际盛在1994年成立,后海航集团2010年1亿元注资获60%股权,两年后申通以1.6亿元接手,四年后又以42.5亿元卖给了苏宁,足见申通当时的操盘能力。


快捷快递,同样创始人吴传龙最早也是申通的加盟网点,2013年5亿元收购重组快捷,2017年申通1.33亿元获得快捷10%股权,欲组建申通快运,但因资金合约问题无疾而终,申通及时止损退出。


02 顺丰速运+丰网速运 顺丰快运+顺心捷达

除了加盟体系的申通探索过双品牌战略外,直营体系的顺丰和京东也是在一直探索的过程中,尤其是顺丰,不仅快递业务曾经推出过顺丰速运+丰网速运双品牌,快运业务现在也有顺丰快运+顺心捷达双品牌。

和申通一样,顺丰成立于1993年,也已有32年的发展史,目前已成长为亚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顺丰速运则是通过自有航空依靠商务件稳坐中高端市场第一把交椅。

然而在电商快递市场,通达系快递一直占据主要份额,顺丰也从未放弃过这块中低端市场,2019年内部孵化特惠专配主攻电商,2020年更是推出全新的丰网速运品牌,一时间件量猛增势头迅猛。

顺丰也曾公开表示过,在经济电商快递版块,顺丰就是通过“顺丰速运+丰网速运”的双品牌差异化战略,短期直营速运大网资源去支持丰网,而1-2年后丰网又可以反哺速运大网实现降本增效。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21年第一季度的巨额亏损,使得顺丰不得不重新审视调整战略,于是才有了2023年5月以11.83亿元的价格将丰网速运卖给了极兔速递,给快递双品牌按下暂停键。

申通/顺丰/京东,"双品牌"并行,谁能"玩得转"?

不过,快运业务则和快递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顺丰最早在2014年就开始入局快运领域,2018年成立快运事业部,2019年正式发布顺丰快运品牌,如今已连续六年蝉联《中国零担企业排行榜》榜单第一名

旗下的顺心捷达也是顺丰2018年花费18亿元收购新邦物流后成立,以加盟快运体制主攻中低端零担市场,和顺丰快运形成双品牌效应,今年更是以5.5亿元入股德坤进军大票零担,货量增速也是持续领跑。

可见,顺丰在双品牌并行战略中同样也是经验丰富,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然后去打不同的市场,多个网络之间又可以融合,已达到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作用,也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03 京东快递+众邮快递 德邦物流+跨越速运

和顺丰类似,京东同样也是在快递版块推出过专注于下沉市场的加盟品牌众邮快递,但不幸折戟,而快运版块则通过接连收购德邦和跨越,实现了双品牌独立运营的双雄并立局面。

众所周知,京东物流起家于仓配一体化的高端电商快递,主要服务于京东商城,服务体验的口碑和顺丰不相上下,但其高成本模式也决定了它难以下沉至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拼多多、淘宝系等电商市场。

为了补上这块短板,京东物流于2020年推出了专注下沉市场的加盟制快递品牌—众邮快递,以高性价比的服务抢占通达系,曾被寄予厚望,后更名为“京喜快递”,与京东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京喜形成协同。

然而,好景不长,在激烈的价格战和巨大的网络运营压力下,众邮业务于2022年被全面叫停,其网络部分并入了京东快递的网络,自此快递双品牌策略也是昙花一现

申通/顺丰/京东,"双品牌"并行,谁能"玩得转"?

但与快递业务的折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东物流在快运领域的成功布局,通过资本运作,京东物流将德邦快递和跨越速运两大在快运领域极具分量的品牌纳入麾下,构建了一套精妙的“双品牌”矩阵。

2020年京东30亿元收购跨越13.7%股权,后又以64.84亿元收购其剩余股份,补强航空货运能力和B2B商务件服务网络,2022年京东又以89.76亿元完成对德邦的收购,获得了后者深耕多年、遍布全国的快运网络和强大的直营体系。

收购后德邦和跨越都保持独立品牌运营,京东则是在干支线运输、场地共建、技术中台和客户资源上进行整合,大幅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同时让两个前端品牌能更专注于各自市场的竞争。

德邦和跨越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品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和良好的口碑,京东也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品牌资产,并为其注入资本和科技动能,实现了1+1>2的效果,快运的双品牌策略显然更成功。


写在后面的话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竞争白热化的物流江湖,单一品牌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双品牌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差异化而非同质化,申通、顺丰、京东在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无疑验证了这一点,尤其对于中低端下沉市场,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大家觉得谁能玩得转双品牌呢?


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END-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