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方向盘消失后的万亿赛道,无人物流车谁主沉浮?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8日 07:46 3 admin

清晨六点半的合肥街头,一辆没有驾驶舱的四轮小车悄然驶入便利店后院。店员手机弹出提示:“补货包裹已送达,请查收”。从仓库出发到商品上架,全程不过90分钟——这是菜鸟无人车为零食连锁品牌“来优品”打造的小时级补货场景。与此同时,数百公里外的湖州超级工厂里,九识工程师正校准着E6无人物流车的感知系统——这台定价仅19800元的“轻抛货专家”,即将以6.5m³超大货舱和四重感知冗余架构奔赴快递战场;而新石器的生产线上,平均10分钟就有一辆无人车下线,单班年产能已超1万辆。

2025年,中国无人配送行业迎来爆发式拐点。菜鸟、九识、新石器三大头部玩家正以价格下探、技术升维、场景裂变的三重攻势,让曾经科幻电影中的无人驾驶场景,成为中国城市肌理中的日常风景。

价格雪崩,无人车进入“万元时代”

今年“618”大促期间,无人配送车的价格厮杀比传统电商更为激烈。九识智能率先将裸车价格拉低至1.98万元,菜鸟在6月18日当天祭出“王炸”——新款L4级无人驾驶快递车GT-Lite裸车仅售1.68万元。新石器则联合中通快递在直播间单场吸引超3000个中通网点观看,狂揽326台订单,创下行业直播销售纪录。

方向盘消失后的万亿赛道,无人物流车谁主沉浮?

图片来自于菜鸟驿站公众号

价格战的背后,是技术的“降维打击”。如今的无人物流车,早已不是几年前“百万级的实验室玩具”。L4级自动驾驶在限定的运行设计域(ODD)和低速场景(≤40km/h)中已趋于成熟,尤其在园区、社区、城市末端配送等固定路线上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方向盘消失后的万亿赛道,无人物流车谁主沉浮?

图片来自于华泰证券

从各家的技术路线来看,无人物流车普遍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当然也有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例如新石器以摄像头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解决方案,采用自研BEV+OCC算法,并在逐步减少产品对激光雷达的依赖。九识智能E6搭载的是自研NOA导航技术+Occupancy Network感知系统,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政策东风,路权开放催生万亿市场

无人配送车的爆发,从来不是企业的“独角戏”,政策的“助推器”作用不可或缺。

新冠疫情期间,无人车送药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中国无人配送车开启合法化进程,北京发放首张公开道路牌照;此后政策逐步开放试点。

2023年11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为无人物流车发了“通行许可证”,2023年12月,《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用于运输经营活动。2025年5月,国家邮政局提到“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无人机、无人车、智能云仓在行业规模化应用”,从场景角度,明确了国家对于无人物流车乃至无人化技术在快递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支持力度。

多地政府亦出台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相关的配套政策,明确车辆测试和应用机制。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20个城市列入名单。2025年6月,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集中发放无人配送车路权牌照,允许车辆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例如新石器已获得 250 多个地市公开道路路权。

方向盘消失后的万亿赛道,无人物流车谁主沉浮?

图片来自于国金证券

赛道价值凸显,从“最后一公里”到“万亿级生态”

“曾经被视为‘纯概念’的无人配送,正经历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共振,站上历史性拐点。” 中科育成投资董事长、总经理陈静鹤强调,“无人物流车赛道已从技术验证迈入规模化商业落地阶段,其背后蕴藏的是一个万亿级的增量市场。核心驱动力在于:一是国家降本增效战略下的政策强推力;二是末端物流人力成本刚性上涨与效率瓶颈的倒逼;三是技术成熟度与成本下降带来的经济性拐点。”

据中金公司测算,中国高速城际物流潜在市场规模达3.3万亿元,矿区无人驾驶市场容量近6700亿元,无人末端配送市场规模亦达1700亿元。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运输行业正面临人力成本攀升、交通安全隐患等结构性挑战,商用车自动驾驶赛道有望成长为超万亿级市场,其技术落地紧迫性显著高于乘用车领域。

三年前,无人配送还被视为“实验室里的科幻”;如今,它已经变成了“城市里的日常”。

对于快递行业来说,无人车的“降本”效果堪称“立竿见影”。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50亿件,日均近5亿件的庞大规模中,“最后五公里”配送成本占比高达60%,成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核心战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无人配送车在降本增效方面效果显著。国内多家快递公司发布的实际运营数据显示,无人配送车可使单票成本降低0.1元。这一看似微小的数字,对于分厘必争的快递行业来说,已是重大突破。

方向盘消失后的万亿赛道,无人物流车谁主沉浮?

图片来自于国金证券

不仅如此,在县乡共配体系中,无人配送车同样成为重要的运力补充。以往,由于乡镇快件量相对较少,专车配送面临成本高、路程远等问题,导致运送时效滞后。如今,随着无人配送车投入运营,快递员仅需扫码开门、放入快件并设定行驶路线,车辆即可自主将快件送达指定站点。这一模式不仅大幅提升投递灵活性,更显著降低人工投递时间与成本。特别是随着新车型的上市,通过优化底盘设计提升载重量,有效破解快递“下乡进村”的末端配送难题。

无人物流车的价值,远不止于“运输快件”——它在运营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和用户反馈,正成为驱动行业革新的“隐形引擎”。这些数据在推动技术迭代和车辆升级的同时,还将带动产业链规模化降本,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进而形成“技术普及—成本下降—应用拓展”的良性生态,推动无人配送车向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延伸。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无人物流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

从“百万级玩具”到“万元级工具”,从“测试区”到“开放路”,从“最后一公里”到“万亿级生态”,无人物流车的每一步前进,都印证着一个道理: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颠覆”,而是“融合”——它不是要取代快递员,而是要成为快递员的“好帮手”;它不是要改变物流的本质,而是要让物流变得更高效、更智能。无人物流车的万亿赛道,不是“谁主沉浮”的争夺,而是“共同成长”的征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