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排行榜 2025年10月12日 12:19 0 aa

2025年日本科学界出了件大事,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摘了化学奖。这俩奖项一到手,日本的诺奖总数直接飙到31个,距离他们早年定下的“50年内拿30个诺奖”目标,算是超额完成了。但你别光看这高光时刻,转头看看日本科研圈的另一面,那可真是愁云密布,读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学者找个稳定工作比登天还难,连以前排得上号的大学,在国际上的名次都一点点往下滑。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诺奖荣光:其实是“老本”在发光

可能有人会觉得,2025年这俩诺奖一拿,日本科研肯定还在巅峰期,但说实话,我翻了翻这些获奖者的研究历程才发现,他们能拿奖的核心成果,基本都是上世纪70到90年代搞出来的。不光是这两位,日本现在31个诺奖里,超过八成的成果都来自那个时期。这么算下来,现在的诺奖荣光,更像是在吃几十年前的“老本”。

再说说当年那些拿诺奖的科学家,他们的成长路径还挺有意思,近八成的人都是在30到50岁之间搞出核心研究的,尤其是40岁出头的时候,又有知识储备又有冲劲,简直是科研的“黄金年龄”。而且他们的教育背景也没那么“扎堆”,虽然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两所顶尖校培养了不少,但很多人本科是在地方院校读的。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比如2008年拿化学奖的下村修,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附属药学专门部;2014年拿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从本科到博士都在德岛大学。就连高中也不是什么顶尖名校,坂口志文读的高中偏差值才52,在日本也就算中等水平。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说道,那时候日本的教育资源是真的匀,不管你是来自地方还是大城市,只要有能力就能往上走。不像现在,很多地方的孩子想进顶尖大学难上加难,这样一来,能进入科研圈的人才自然就少了多样性。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看完美好的过去,再看看现在的日本科研体系,就会发现变化真的太大了,以前那种安安心心做研究的环境,早就随着一场改革变了样。

制度变了:从“安心搞研究”到“抢钱过日子”

2004年日本搞了个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这事儿算是日本科研体系的一个“分水岭”,改革之前,国立大学的经费都是政府稳定拨款,教授们不用愁钱,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就算短期内没成果也没人催,那种“宽容失败”的环境,特别适合基础研究。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但改革之后就不一样了,政府给的钱一年比一年少,大学和研究者只能去抢那些竞争性经费,我认识个在日本做科研的朋友,他说现在申请经费跟“打仗”似的,不仅要写一堆材料,还得天天琢磨怎么快速出成果,不然下次就没机会拿到钱。以前那种花十年、二十年研究一个课题的情况,现在基本不可能了。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不光是大学,企业这边也变了,以前日本大企业特别舍得在基础研究上花钱,像江崎玲于奈、田中耕一这些诺奖得主,都是在企业研发岗做出成果的。但现在企业更看重短期收益,都把钱花在产品迭代上,谁还愿意花大价钱养着一群人搞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的基础研究?

制度一变,人才培养也跟着出了问题,现在日本读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学者大多是短期合同,干两年可能就没工作了。而且评价体系就盯着论文数量,年轻学者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往短平快的研究上凑,哪还有心思做长线的基础研究?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再往大了看,全球科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韩国这些年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日本以前的优势正在一点点被缩小。就连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些老牌名校,在国际排名上也一年不如一年。

日本科研的“甜蜜烦恼”:诺奖近目标,人才制度亮红灯

其实日本科研现在的情况,给所有搞科研的国家都提了个醒:科研这事儿急不来,不能光看短期成果。得有稳定的制度,匀一点的教育资源,还得给研究者足够的耐心。不然就算以前攒下再多“老本”,早晚也有吃完的一天。日本要是想破解现在的困境,就得从制度上改,让年轻学者能安心留下来,让教育资源再匀一点,不然下次再想拿诺奖,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