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无人驾驶开大会班车!萝卜快跑全球接单,AI开车真靠谱?

今日快讯 2025年07月28日 08:13 0 aa

别再觉得AI是“远在天边的黑科技”了!7月26日上海WAIC大会上,百度直接把无人驾驶车开成了“大会接驳专车”,拉着全球大佬满场跑;数字人技术刚让罗永浩的虚拟分身卖了5500万,10月就要开放给普通人——以后你在家躺着,数字人替你直播带货,也能当“超头主播”。更狠的是,他们家3万张AI芯片堆成的“算力超跑”,让大模型训练像坐火箭;2185万开发者用着他们家的“AI脚手架”盖楼。现在的百度,早就不是你印象里那个“只会搜东西的老大哥”,而是把AI从实验室拽到你生活里横冲直撞的“实干派”。这哪是参展?简直是中国AI向全世界秀肌肉:“看好了,这才叫真·硬实力!”

无人驾驶开大会班车!萝卜快跑全球接单,AI开车真靠谱?


一、萝卜快跑当“大会专车”:无人车终于从“PPT神车”变成“靠谱司机”了?

要说今年WAIC最吸睛的“活广告”,绝对是百度的萝卜快跑。别人参展是摆模型、放视频,百度直接把无人车开到会场门口当“接驳车”——参会嘉宾扫码就能坐,从停车场到展馆入口,全程AI操控,方向盘自己转,刹车自己踩,比你那刚拿驾照的朋友靠谱多了。

这事儿放三年前,你敢信?那时候的无人车,要么是“景区观光车”(固定路线,速度比自行车慢),要么是“试验田限定款”(只在特定区域跑,还得配个安全员盯着)。可现在,萝卜快跑不仅入选了“国家AI创新成果展”,还敢在全球瞩目的科技大会上“接客”,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成绩单”:截至今年5月,已经给全球用户提供了1100万次出行服务。1100万次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近万人坐着它出门,要是技术不靠谱,早就在网上被骂成筛子了。

更猛的是它的“全球扩张计划”。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先后落地迪拜、阿布扎比,最近又宣布和Uber合作——没错,就是那个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以后你在国外打开Uber叫车,可能派来的就是挂着“萝卜快跑”logo的中国无人车。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计划接入数千辆,直接把中国AI技术塞进全球出行网络。以前咱们用外国的APP、外国的技术,现在轮到中国技术反向输出,让歪果仁也体验下“中国AI开车”是什么感觉,这波属实是“扬眉吐气”了。

有人可能会说:“无人车不就是个‘花架子’?真上路谁敢坐?”但数据不会说谎:1100万次服务里,没出过大事故;接入Uber这种全球平台,意味着要通过不同国家的安全认证,这门槛可不是随便一家公司能迈过去的。现在的萝卜快跑,早就不是“PPT里的概念车”,而是能拉活、能赚钱、能全球化的“正经生意”。以后你出门叫车,说不定司机栏显示的是“萝卜快跑”,副驾没人,方向盘自己转——别慌,这不是灵异事件,是中国AI真的把“开车”这事儿给搞定了。

二、数字人卖爆5500万:罗永浩只是开始,普通人也能当“超头主播”?

如果说萝卜快跑是“AI走进现实”,那百度慧播星的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就是“AI抢饭碗”的开始。

先看个炸裂数据:罗永浩的数字人直播间,靠着NOVA技术,已经创下5500万GMV(商品交易总额)。5500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头部主播专场直播的成绩,而数字人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背稿,24小时连轴转,成本还不到真人主播的零头。更狠的是,百度说10月就要把这项技术开放给全行业——到时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拥有“媲美头部主播的专业带货能力”。

这话听着像吹牛?但技术细节藏不住:NOVA能复刻真人的表情、语气、话术,连罗永浩那种“标志性的调侃式带货”都学得惟妙惟肖。以前你想直播带货,得练话术、搞人设、熬时长,现在呢?花点钱定制个数字人,把你的声音、脸扫进去,它就能替你在直播间喊“321上链接”,还能根据观众提问实时互动。中小商家再也不用花天价请“超头主播”,自己的数字人就能撑起一个直播间;甚至你上班摸鱼,数字人替你在抖音卖货,下班回家一看,后台多了几万块——这哪是技术开放?简直是给普通人发“财富密码”!

但这事儿也让人后背一凉:直播圈要变天了?现在的直播行业,头部主播垄断流量,中小主播难出头,“马太效应”严重。NOVA技术一开放,相当于给所有小玩家发了“顶级装备”,大家都能用数字人带货,拼的就不是“谁长得好看、谁会喊麦”,而是“谁的数字人更智能、谁的选品更靠谱”。到时候,真人主播可能真得琢磨:“我这饭碗,会不会被数字人抢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是“普惠”。以前只有大公司能玩得起虚拟主播,现在小商家、个体户也能低成本入局,直播行业的门槛被彻底打穿。就像当年智能手机让人人能拍视频,现在数字人技术可能让人人能当“超头主播”。至于真人主播?或许该转型当“数字人训练师”——毕竟,数字人再智能,也得靠真人给它“喂内容、定风格”。

三、2185万开发者+3万卡集群:中国AI的“地基”,终于被百度打牢了

如果说萝卜快跑、数字人是“看得见的AI应用”,那百度真正的“底牌”,藏在普通人看不见的“地基”里——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3万卡智算集群。

先说说飞桨,这玩意儿被称为“中国AI的脚手架”。简单说,搞AI开发就像盖楼,以前咱们没自己的脚手架,得用国外的(比如TensorFlow、PyTorch),人家说升级就升级,说限制就限制,咱们只能跟着跑。但飞桨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产业级脚手架”,从底层框架到模型库、开发工具,一应俱全。现在2185万开发者用它盖楼,服务了67万家企业,创建了110万个模型——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每3个AI开发者里,就有1个在用飞桨;每10家搞AI的企业里,就有1家靠飞桨吃饭。

这可不是“自娱自乐”。自主框架意味着“不被卡脖子”。去年美国搞芯片禁令时,多少企业因为依赖国外框架,模型训练直接停摆?飞桨这种“全栈自研”的框架,能兼容国产芯片、适配国产大模型,相当于给中国AI产业建了个“自主可控的安全屋”。现在67万家企业用它,等于67万个“抗风险节点”,就算外部环境再变,中国AI的“基本盘”稳了。

再看那个“3万卡智算集群”,这玩意儿是AI的“发电站”。AI大模型训练就像“烧电”,算力越足,训练越快、效果越好。百度这个集群,3万张AI芯片堆在一起,能同时让好几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一起训练”,还能让1000个客户同时给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相当于给大模型“补课”)。更狠的是性能:单卡吞吐速度比国内主流方案快90%,大规模推理速度快40%——别人训练一个大模型要3个月,用它可能1个半月就搞定;别人的AI客服回答问题要3秒,用它1秒就能响应。

你可能会说:“算力快有啥用?”大用了!现在AI竞争,本质是“算力竞赛”。谁算力强,谁就能更快迭代大模型、开发新应用。百度自己的文心大模型为啥能拿7项满分、推理能力评级第一?背后就是这个“算力超跑”在撑着。而且他们还把算力开放给客户,中小企业不用自己买芯片堆集群,直接用百度的算力平台就能搞AI开发——这等于把“发电站”的电卖给千家万户,让整个中国AI产业都“用上便宜又稳定的电”。

飞桨+智算集群,一个是“脚手架”,一个是“发电站”,合在一起就是中国AI的“基础设施”。以前咱们搞AI,缺框架、缺算力,只能在应用层“小打小闹”;现在百度把这俩都搞定了,相当于给中国AI产业铺了条“高速公路”,后面的应用创新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四、从算力到应用“全栈自研”:百度这盘棋,下得有多野?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发现:百度玩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家桶式碾压”。从最底层的3万卡算力集群,到中间层的飞桨框架、文心大模型,再到上层的萝卜快跑、数字人、文心一言……别人可能某一环强(比如有的公司算力强,有的公司应用火),但百度是“从根到叶”全链条自研,这在国内几乎是独一份。

这种“全栈自研”有啥好处?举个例子:数字人技术NOVA能卖5500万,背后靠的是文心大模型的语言理解能力、飞桨框架的高效部署能力、智算集群的实时推理能力——因为都是自己的技术,所以能深度整合,反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要是换家公司,语言模型用A家的,部署框架用B家的,算力租C家的,光是协调接口、解决兼容性问题,就得耗死一半精力,更别说快速迭代了。

再比如萝卜快跑,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算法决策,再到云端调度,全是百度自己的技术。这意味着他们能快速优化:发现某个场景容易出问题,算法团队当天就能改代码,第二天就能推到车上,不用等第三方供应商。而那些依赖外部技术的无人车公司,可能改个参数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更重要的是,“全栈自研”让百度能把成本压到最低。比如智算集群用的是自研百舸平台,兼容多芯片,不用单吊某一家供应商,采购成本能降下来;飞桨开源免费,开发者用得越多,生态越繁荣,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成本低了,就能把技术“下放”给更多人——数字人技术10月开放,普通人也能用,就是这个逻辑。

这盘棋,百度下了十几年。从2010年前后开始搞AI,别人都在追风口做APP、搞电商,百度闷头啃硬骨头:投算力、搭框架、训模型。当时多少人骂它“不务正业”?现在回头看,人家早就看清了:AI的未来,不是靠某个单点爆款,而是靠“全栈能力”构建护城河。现在的百度,就像一个“AI全能选手”,别人还在练单项,它已经把长跑、跳远、举重全练到了顶尖——这才是中国AI企业该有的样子:不只做“应用层的花架子”,而是沉下心来啃“硬骨头”,把整个产业的“地基”打牢。

无人驾驶开大会班车!萝卜快跑全球接单,AI开车真靠谱?


结尾:AI不是“未来时”,是“进行时”

逛完百度在WAIC的展台,你会发现一个真相:AI早就不是“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渗透到你生活每个角落的“日常工具”。

以后你出门叫车,来的可能是萝卜快跑的无人车;你刷直播,卖货的可能是某个普通人的数字分身;你用AI写代码、做PPT,背后跑的可能是飞桨框架和文心大模型;甚至你所在的公司,用的可能就是百度智能云的算力集群。

百度在WAIC秀的这些肌肉,不只是给同行看的,更是给普通人提个醒:别再对AI“敬而远之”了,它正在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从“别人的技术”变成“你能用的工具”。而中国AI的实力,也不再是靠“嘴炮”,而是靠一个个像萝卜快跑1100万次服务、飞桨2185万开发者这样的“硬数据”堆起来的。

至于百度?它用十几年的坚持证明:真正的科技企业,不是跟着风口跑,而是把风口吹起来的人。现在的它,已经从“搜索引擎”彻底变成了“AI实干家”。接下来,就看它怎么把这些硬核技术,变成更多普通人能摸到、能用好的“生活利器”了——毕竟,能让AI给你开班车、替你带货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