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能让航母悬浮!ITER聚变磁体突破,2035年或开启清洁能源新纪元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2日 20:40 2 admin
能让航母悬浮!ITER聚变磁体突破,2035年或开启清洁能源新纪元

当人类还在为化石能源枯竭、碳中和目标焦虑时,核聚变领域传来了足以改写能源史的消息——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宣布完成中央螺线管组装。这个重达2721吨、高13米、直径4米的超导磁体,磁力强到能让一艘10万吨级航空母舰悬浮,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核聚变技术迈出关键一步,更让人类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聚变能源又近了一大截。

先看懂:这个“磁体巨无霸”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中央螺线管的重要性,得先搞懂核聚变的“核心难题”。核聚变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一样,是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极端高温下聚变成氦,同时释放巨大能量。但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关键条件:1.5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和足够强的磁场约束——因为在如此高温下,任何固体材料都会瞬间汽化,必须用磁场把等离子体(电离后的氢)“托举”起来,让它悬浮在反应堆中心,避免接触容器壁。

而中央螺线管,就是ITER托卡马克反应堆里“托举等离子体”的核心力量。它由6个超导线圈堆叠而成,通体采用铌锡超导材料,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氦环境中,能产生高达13特斯拉的强磁场(地球磁场强度仅约0.00005特斯拉)。这种磁力有多夸张?形象地说,13特斯拉的磁场能轻松吸起百吨重的钢铁,若把它放在港口,足以让一艘满载舰载机的航空母舰(约10万吨)克服重力悬浮起来。

更惊人的是它的工程数据:组装完成后,中央螺线管总重量达2721吨,相当于3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线圈总长度超过100公里,绕起来能绕标准操场250圈;在峰值运行时,它能承受6000千牛(约612吨力)的电磁力,相当于同时拉拽300辆重型卡车,却不会发生结构变形——这些数据背后,是全球顶尖工程技术的结晶。

“没有这个磁体,核聚变就是空谈。”ITER总干事皮埃特罗·巴拉巴斯基(Pietro Barabaschi)强调,中央螺线管的作用不仅是“托举”,还要通过磁场变化驱动等离子体旋转、压缩,为核聚变反应创造稳定环境。它就像聚变反应堆的“心脏”,每一次磁场脉冲,都在为“人造太阳”注入能量。

为什么说它是“能源革命的钥匙”?

很多人可能会问:花这么大力气造一个磁体,到底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答案藏在ITER的核心目标里——实现“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超过维持反应所需的能量。

根据设计,ITER反应堆将通过中央螺线管和其他磁体系统,把1.5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约束在直径8米的“磁笼”中,持续反应1000秒以上。届时,它将实现“输入50兆瓦能量,输出500兆瓦能量”的突破,能量增益达到10倍。这意味着人类首次掌握“可控且能量盈余”的核聚变技术,为后续商用聚变电站奠定基础。

要知道,目前人类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2023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超过80%,不仅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还面临资源枯竭风险。而核聚变的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含0.03克氘,足够产生300升汽油的能量),氚可通过锂(地壳中广泛存在)与中子反应生成,完全不用担心资源短缺。更重要的是,核聚变产物只有氦(无毒无害),没有放射性废料,是真正的“零碳清洁”能源。

“一旦商用聚变电站成功,全球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变。”ITER项目科学家解释,一座1000兆瓦的聚变电站,每年只需约200公斤氘和氚,就能满足百万人口城市的用电需求,而同等规模的火电站,每年要消耗300万吨煤炭。更关键的是,聚变能源不受地理限制,无论是沙漠还是海洋,只要有水源,就能建设电站,这对解决偏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意义重大。

甚至在太空探索领域,聚变能源也有巨大潜力。未来若能研发出小型化聚变反应堆,航天器的续航能力将提升百倍,人类登陆火星、探索外太阳系将不再受限于燃料携带量——从这个角度看,中央螺线管的突破,不仅是能源革命的一步,更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基础。

7国联手的“科技史诗”:背后的合作与挑战

ITER项目的全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它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全球科技大协作”。1985年,由美国和苏联倡议,联合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印度7方共同参与,欧盟承担45%的经费,其余6方各承担9%,总投资超过200亿欧元(约1560亿元人民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中央螺线管的研发和制造,就是这场合作的缩影:线圈的超导材料由美国、日本联合研发,线圈绕制由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负责,冷却系统由法国、德国企业设计,最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ITER总部完成组装。在整个过程中,7方科学家和工程师克服了语言障碍、技术标准差异,甚至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用10年时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的国际合作?”巴拉巴斯基总干事曾在采访中回答,“因为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和成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承担。比如中央螺线管的超导线圈,需要在零下269摄氏度环境中保持绝对真空,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导致超导失效,这种精度要求,需要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团队共同攻关。”

中国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参与了磁体系统的设计,还负责了ITER反应堆的“屏蔽包层”(防止辐射泄漏的关键部件)和“校正场线圈”(调节磁场精度的组件)的研发制造,这些部件的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展现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实力。

但即便中央螺线管已经完成,ITER项目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系统集成”——反应堆包含磁体、真空、加热、冷却等数十个子系统,如何让它们协同工作,尤其是在1.5亿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是接下来的核心难题。其次是“等离子体控制”——要让等离子体在磁笼中稳定燃烧1000秒以上,需要精准调节磁场强度和分布,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导致反应中断。

根据最新计划,ITER将在2025年完成反应堆整体组装,2030年进行首次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实现首次聚变反应并达到能量增益目标。这个时间表虽然比最初计划有所推迟,但考虑到技术的复杂性,已经是人类目前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2035年才能实现首次聚变反应,商用电站是不是还要等几十年?其实,从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目前,除了ITER这样的国际大项目,全球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布局商用聚变技术。比如美国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利用与MIT合作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小型聚变电站;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已实现1.2亿摄氏度持续101秒、1.5亿摄氏度持续20秒的等离子体运行,为ITER提供了大量关键数据。

按照行业预测,若ITER在2035年成功实现能量增益,2040年左右有望建成首座商用聚变示范电站,2050年前后,聚变电力可能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的电网。届时,我们的电费可能会大幅降低,加油站会逐渐被“加氢站”取代,极端天气导致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将成为历史。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能持续攻克技术难关,保持国际合作的势头。中央螺线管的完成,就像一场马拉松跑过了关键的半程点,虽然前路仍有挑战,但方向已经明确。

当我们回顾人类能源发展的历史,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从电力发明到核能利用,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深刻改变了社会形态。而核聚变,或许就是下一次革命的核心——它不仅能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更能让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此刻,在法国普罗旺斯的ITER反应堆厂房里,中央螺线管正静静地等待着2035年的“点火时刻”。那一天,当1.5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被它成功“托举”,并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时,人类或许就能宣告:我们终于掌握了来自太阳的力量,清洁能源的新纪元,来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