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中国移动获颁卫星通信许可,三大运营商牌照“配齐”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9日 21:03 1 aa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靴子终于落地,期待已久的中国移动卫星通信牌照正式敲定。

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部署,正式向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是继9月8日中国联通获颁该许可之后,行业迎来的又一关键进展。

中国电信此前已具备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至此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全面“配齐”,我国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建设迈入新阶段。

牌照落定,开启加速模式

随着信息服务边界向太空延伸,天基、空基、海基、地基网络加速融合,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已从地面战场拓展至太空疆域。在这场全新竞赛中,中国移动前瞻规划,布局由来已久。

早在2017年,中国移动便启动北斗产业推进与技术方案研究,创新提出北斗三号短报文互通方案。2020年,其在3GPP提交250余篇提案,牵头构建ITU全球首个“固定、移动、卫星融合”标准,牵头在CCSA通过业界首个NTN卫星接入网设备技术要求等9个天地一体领域立项。

技术转化与试验验证同步推进。2021年12月,搭载中国移动研究院自研的5G-Advanced核心网实验单元的宝酝号小卫星发射入轨。2022年8月,发布全球首个运营商5G IoT NTN终端直连卫星外场验证,2023年5月完成国内首款5G NTN手机终端直连卫星实验室验证,逐步打通从技术到终端的关键链路。

2024年更是产业推进的加速期。2月,成功发射“中国移动01星”与“星核验证星”;4月,与中国星网等共同出资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7月,成立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11月,携手中国时空正式发布北斗短信业务,让无地面网络环境下的通信成为现实。

从技术研究、试验验证到产业推进、商用探索,中国移动的全方位布局为牌照落地后的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如今资质在握,中国移动无疑将“如虎添翼”,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开启“加速模式”。

中国联通快人一步,中国移动如何接招?

按照工信部文件,中国移动获准“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与中国联通的经营范围分毫不差。

不过,于本月初拿到牌照的中国联通,已经在8个省市推出“联通卫星”业务。快人一步的中国联通给刚拿到牌照的中国移动带来了直接竞争压力。

不过,中国联通的先行实践也暴露了行业共性难题。其资费标准为10元/月,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超出部分及其他服务9元/分钟收费。高出普通移动话音资费几十倍的费用,让用户直喊“用不起”。如何借鉴这一前车之鉴,制定出兼顾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的资费策略,不仅考验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智慧,更考验其先行投入培育市场的财力。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发放的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属于基础电信业务牌照中的A13-1,与此前业界盛传的卫星互联网牌照并非同一概念。

与卫星通信提供基本话音和短信业务不同,卫星互联网强调提供卫星宽带据服务,以实现更广泛的互联网应用,在技术方面需要低轨卫星星座组网,以及解决频率协调、轨道资源分配等问题,技术难度和复杂度更高。

下一张牌照花落谁家?星网还是垣信?

三大运营商齐聚赛场的同时,中国星网与上海垣信两大玩家也备受关注,二者均在积极争取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成为下一轮牌照发放最受关注的潜在竞争者。

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星网主导的GW星座是首个国家级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规划总规模达12992颗卫星。截至2025年8月,GW星座已累计发射超过80颗组网卫星,计划2029年底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部署,2035年实现全星座组网。

上海垣信则代表了商业化探索的重要力量,其主导的“千帆星座”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规划总规模超1.5万颗卫星,分三期实现区域覆盖、全球覆盖与多元业务融合。截至2025年8月在轨卫星数量已增至90颗。

据悉,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也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而紧锣密鼓布局。那么,下一张牌照花落谁家?这不仅是简单的资质扩容,更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态势。关于“下一张牌照”的悬念,也让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未来发展更具想象空间。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