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亮相,进入试用阶段。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医疗通用机器人它是全国首款用于临床诊疗的具身智能机器...
2025-10-10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在数字化与AI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正从边缘概念走向主流服务。
如今,它已成长为一个规模达4700亿元的庞大市场——这一数字在多家机构报告与企业披露中反复出现,标志着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然而,这一高速增长并非“普惠红利”,其背后高度依赖两大核心驱动力:
一是国家医保/社保对线上购药与诊疗支付的逐步放开;
二是AI技术的成熟使线上问诊真正具备效率与可行性。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医疗绝非低门槛赛道。
对于既无互联网流量资源、又无医疗体系人脉与资质的普通企业而言,贸然入场极可能血本无归。
真正受益者,往往是两类主体:拥有亿级用户与技术中台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具备权威医生资源与品牌信任的传统知名医院。
政策红利:医保支付破冰,建设市场基础设施
过去,线上服务因无法接入医保而难以触及大众;如今,这一瓶颈正在被打破。
中国多地已推出“医保线上购药”的服务。
深圳推出“医保到家”服务,叮当快药实现医保个账支付;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通过支付宝等平台支持线上刷医保购药,部分城市甚至实现“9分钟送达+医保支付”一体化。
这不仅提升了用户购药体验,也使线上药房从“补充渠道”升级为“基础服务”。
更必然的变化出现在政策层面。
2020 年国家医保局发文,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复诊开处方、药品费等可纳入医保支付。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期国家医保局已经在政策层面“预设”互联网首诊价格项目,一旦技术条件和监管能力具备,就可能放开首诊。
一旦放开,“首诊”如果被允许,将极大扩张互联网医疗的客户基础——当前线上问诊/诊疗主要局限于那些已有病史、处于复诊状态的患者,如果首诊也可以在线上操作,那么整个用户池的规模可能呈指数级扩大。
另外,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 2024 年底,全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到 4.18 亿人,占网民总体的 37.7%。
全国已有 3340 家互联网医院,每年提供超过1亿次互联网诊疗服务。
《2024互联网医院100 强》报告也确认,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4亿人,较2022年底增长5139万人。
这些数据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并非小众服务,而已进入规模化阶段。
政策红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为市场扩容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以用户规模 4 亿以上为基础,若未来允许“首诊 + 复诊”全部线上化,可触及的人群与问诊频次,那么未来数年内,互联网医疗整体规模跨越万亿(即 1 万亿到 2 万亿)在理论上并非不可想象。
AI 技术:将线上问诊从想象变为现实
政策红利铺底,而真正让互联网医疗具备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是AI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线上问诊、线上医疗往往因成本高、效率低、风险难控而难以规模化。
但随着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NLP)、医学知识图谱、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系统等 AI 子技术成熟,这一模式正在发生质变。
在 AI 的辅助下,平台可以更高效地分诊、回复、预筛、初步判断等,从而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正如业界所言,这些平台正在“挣脱卖药、卖广告、卖挂号”三大低毛利场景的桎梏。
AI 模型可以辅助判断病情、智能推荐检查、初步诊断建议、辅助影像读片、AI 辅助处方审核等,为医生减负、为患者提供更智能的初步服务。这样,线上问诊不再是简单“流量入口”,而是具备实际诊疗价值的一环。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AI概念被资本市场重估,那些带有AI属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往往能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门槛与挑战:更有利于巨头与强资源方
尽管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广阔,但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门槛却比普通互联网行业要高得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学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明确指出:“互联网、大数据等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可以为医疗创业公司赋予能力,但在十年内无法改变医疗产业的游戏规则。”
首先,医疗资源难以复制。
优质医生、医院合作、诊疗资质、医保对接等,都是长期积累的成果。例如,好大夫在线深耕医生平台十余年,才建立起覆盖28万医生的网络;微医则通过与数百家公立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才打通医疗支付保障通道。
新进入者若没有特别强大的医疗人脉,几乎无法获得核心服务补充。
其次,合规成本极高。
互联网医疗涉及《互联网诊疗办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监管,稍有不慎即面临业务停摆风险。
2017年政策收紧时,数千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一夜归零,就是前车之鉴。
总而言之,即使有了AI技术的加持,互联网医疗赛道之下“强者恒强”依然是未来趋势。中小、弱势选手若无差异化优势或深耕细分领域,很可能被边缘化。
结语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在 AI 技术加持下,正进入一个加速成长期。
政策红利(尤其医保线上支付与未来可能放开的首诊政策)为其铺路,AI 技术为其赋能,而资本与巨头的参与为其注入动力。
稳妥估计,未来几年间,互联网医疗有望迈向万亿规模。
但这一赛道同时是高门槛、高资本、高风险的游戏。
只有那些具备互联网资源、医疗资源、技术能力与合规智慧的参与者,才可能在这场重塑医疗服务格局的竞争中胜出。
对于普通公司或资源缺乏方而言,要慎重评估,不宜盲目冲入,须选择有差异化切入点、持续投入技术能力,并做好抗风险准备。
相关文章
近日,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亮相,进入试用阶段。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医疗通用机器人它是全国首款用于临床诊疗的具身智能机器...
2025-10-10 0
原本只有实验室见面的AI从业者们,如今兴起了在社交媒体上“打招呼”。最近,一股“Ask me anything”的风潮席卷网络,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独...
2025-10-10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在数字化与AI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正从边缘概念走向主流服务。如今,它已成长为一个规模达4700亿元的庞大市场——这...
2025-10-10 0
当ChatGPT学会说话,Sora开始造梦,GPT-5甚至能自己做科研——人类,或许已经站在「文明重启」的边缘。奥特曼在最新采访中罕见摊牌:OpenA...
2025-10-10 0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思实验室全球首创的低空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成功复现低空复杂风场,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受到《科技日报》...
2025-10-10 0
这几年中美在芯片上的拉锯战,真是看得人直摇头。说白了,美国从2022年开始就想拉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搞什么芯片四方联盟,目的就是重塑全球半导体供...
2025-10-10 0
2025年10月10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找上了高通,就因为它们买了家以色列公司Autotalks,没提前报备,这事儿不是头一回有人管高通,可这次不一样...
2025-10-1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