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人机共舞”写论文?“AI+组稿”岂能成造假捷径?| 睡前聊一会儿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8日 02:42 0 aa
“人机共舞”写论文?“AI+组稿”岂能成造假捷径?|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你看的论文,可能是“AI+组稿”生成的?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有偿代写的灰色产业链也随之野蛮生长——利用各类AI软件搭建逻辑框架、生成论文初稿、润色语言表达,由人工来完成组稿编辑工作,就能“既快又好”“包通过包过审”,实现各个学历层次、各种领域内容“全覆盖”的批量生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枪手”、AI代写论文,早已不是新鲜事,国家打击力度也在加大。但如今却衍生出“AI+组稿”的新生产模式,呈现出隐蔽性更强、违法成本更低、服务范围更广等新特点。从前找“枪手”还要看“专业对口”,求助AI容易成“人工智障”,而今AI负责知识覆盖面,包揽数据收集、文献梳理、框架搭建、撰写草稿等工作,人工则负责修正逻辑漏洞、优化“原创”表达、把控成品质量,竟形成“优势互补”。如此“人工+智能”的异化结合,看似是对人工智能的驾驭,实则是面向技术进步的倒退与堕落。

我国《学位法》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AI+组稿”模式的本质,是AI和人工联手洗稿,或内容剽窃,或数据虚构,不论如何伪饰包装,都是与原创要求的背道而驰,已经触犯法律的红线。

学术沉疴,为何屡禁不止?还能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在灰色地带“风生水起”?有知情人表示,自己曾应聘一家企业的“学术文案撰写专员”,结果入职后才发现,实际上就是“论文代写专员”;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检索“文案写作”“查重服务”等关键词,“毕业论文”“代写”“代笔”等字样映入眼帘。在不少平台已经明令禁止提供代写服务的情况下,仍有不法商家“下有对策”,通过规避字眼、伪装“店面”、跨平台沟通交易等方式“打游击战”,给监管带来不小困难。

要打破水面之下的冰山,监管就不能止于水面之上。平台不妨也利用好“人工+智能”模式搭建立体监管体系,用AI算法对显性和隐性违规词进行精准识别,对异常账号和店铺及时开展人工核查。针对代写产业跨平台流动的突出特点,有必要推动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快完善信用惩戒长效机制,防范违规经营者“换马甲”重生,让监管网络越织越密。

灰色产业链的终端,是“灰色需求”。在供给端加大防范打击力度的同时,还应叩问:违法违规商品服务为何“有价有市”?有记者卧底论文代写代发中介机构发现,为发展潜在客户,销售会不定期前往各大单位敲门推广。商品的卖点,折射一些单位的机制痛点。部分单位考核、评职称等仍以论文论英雄,工作人员或因分身乏术,或因发表无门,不得不向灰色服务低头。此外,一些学术期刊对刊登文章把关标准宽松,沦为公认“水刊”,给AI代写服务留出“注水”空间。更有甚者,把办刊做成“生意经”,给版面明码标价,“只要钱到位就能发”,为论文代写代发大开方便之门。

堵疏需结合。若不能从根源上破除“唯论文”的评价观念,建立起符合不同职业实际的科学评价体系,即便能突破“AI+组稿”模式的监管难题、打掉一批代写机构,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灰色产业链仍会不断冒头。铲除灰色产业链生存的土壤,让科研事业在诚信与创新的土壤上真正扎根生长,不仅事关万千研究者,更事关我国科学的未来。

这正是:

AI组稿成联手,论文代写涌暗流。

监管需把漏洞修,莫让科研蒙尘羞。

大家晚安,周末愉快!

(文丨竹圆圆)

“人机共舞”写论文?“AI+组稿”岂能成造假捷径?| 睡前聊一会儿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