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7日 23:25 0 aa

最近秋招季,各名企对AI人才的争抢,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名企CEO回到母校亲自下场招人,宣布启动最大规模AI人才招聘,并透露:在最近招聘的应届生中,批的最高年薪已达到160万/年,且上不封顶!


AI人才太吃香了,与此同时,国家对AI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也在逐渐落地。


今年7月,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校将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其中要求学生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而早在今年1月份,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GE)研究中心,旨在:


与清华大中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项目组一同探索建设权威、系统、前沿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知识源头和资源中心。


目前,已经设计完成了大中小贯通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建设了大量开源、共享的课程资料。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进入新学期,上述的这些AI课程都已被运用到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日常教学里,从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到AI的应用场景,再到使用AI的思维和素养……


其他地方的学校也在逐步跟上,不少家长都表示,赶上好时候了。


新进校园的中小学AI课程,有哪些亮点?凸显了哪些AI时代的教育变革方向?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1

《小学人工智能启蒙课程》:

“种下一颗‘技术服务生活’的种子”


“为什么手机能认出妈妈的脸?”“语音助手怎么知道我想查天气?”在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AI课堂上,学生们围着智能设备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旺盛的好奇心是他们鲜明的年龄标签,父母在家面对孩子的 “为什么” 时常左右为难。


《小学人工智能启蒙课程》——这套专为小学生设计的课程体系,恰如其分地帮父母解决了教育孩子时的这个问题。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知识启蒙+生活应用”为核心,将抽象的人工智能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学习内容,这对于刚刚接触到世界和AI的小学生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


比如通过“图像识别小实验”,学生们用平板电脑拍摄校园植物,借助简易的AI工具完成物种识别,这样一来,复杂的机器学习就转化为了,孩子能够明白的“看图识物”的基本原理;


再比如,“语音助手大揭秘”这部分,老师会一步步拆解开语音助手的工作流程——例如它怎么接收人类说的话、怎么把话变成机器能懂的信号、又是怎么给出回应的。


讲完这些,学生就清楚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怎么让“人和机器聊天”成真的了。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模块,能帮学生先搭起一个对AI技术的初步认知框架,知道AI能做什么核心事,也明白它有哪些做不到的地方。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在AI知识框架上下功夫只是这堂小学生AI课的重点之一,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入更让课程有实践价值。


例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就设计了“AI助老”实践课,学生们学习用智能音箱设置提醒功能,为家中老人制作简易操作指南;


门头沟区清水学校结合山区特色,开展“AI识别农作物病虫害”项目,通过手机APP拍摄叶片照片,获取病虫害防治建议。


这些任务设计既贴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孩子们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正如课程开发者所言:“小学AI教育不是培养技术专家,而是种下一颗‘技术服务生活’的种子。”这颗种子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在未来慢慢开出新芽,长成苍天大树。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在“AI画画”教学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创作,更引导他们对比“人类绘画”与“AI绘画”的差异,思考“机器创作是否有情感”这样的问题;


在信息筛选练习中,通过设计“辨别AI生成假新闻”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建立对智能信息的甄别意识。


这种“技术使用+理性反思”的教学模式,既回应了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中“培养适应智能社会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切切实实地在孩子学知识的早期,就为他们注入了全面思考的本领。


当孩子们能用AI工具解决学习困惑,能理性看待技术影响时,他们便已具备了拥抱未来的底气,这正是这门课程送给每个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2

清华AIGE人工智能通识课


如果说小学AI课程是为了启蒙,那么在中学阶段,AI课程就更注重搭建学生们的AI思维。清华AIGE人工智能通识课就满足了这一点。


这套课程的核心亮点在于对AI思维方式的系统拆解与传递。


针对初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特点,课程提炼出四大核心思维: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对复杂问题分而治之、简化模型假设、多重实验验证。


听上去有些复杂,但在实际课程中却是生动有趣。


比如在“校园能耗优化”项目中,学生们首先需要将“降低能耗”这一实际需求,转化为“数据采集—模型建立—效果预测”的数学问题;


接着按“教学楼—宿舍—食堂”分区域分析,实现复杂问题的拆解;


再通过忽略“极端天气影响”等变量简化模型;最后通过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开展多轮实验验证。整个过程完整呈现了AI解决问题的思维闭环。


相比较于简单AI知识的灌输,这样的课程方式更能够让学生们明白AI思维的本质,这对于他们未来进行人工智能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除此之外,跨学科实践也是这套课程的重要载体。


例如清华附中开展的“AI+历史”研究项目中,学生们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史记》文本,通过关键词频率统计探究了历史事件的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AI 体育”课程,借助运动捕捉技术分析篮球投篮动作,生成个性化训练建议。


这些项目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看到AI技术不仅能够运用到自然科学领域,也能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体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前景。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在这基础上,这套课程还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课程配套开发了从基础到高阶的实践任务体系:


初级任务聚焦工具应用,如用Python实现简单图像识别;中级任务侧重模型改进,如优化垃圾分类AI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阶任务鼓励创新创造,如设计“校园智能导览机器人”。


而有数据显示,在北京市中小学AI创新大赛中,采用这套课程体系的学校参赛作品数量占比达60%,其中“基于AI的古籍修复辅助系统”“智能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等作品,都展现了学生扎实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当然,和前述小学生的AI课意义,技术伦理和责任意识也是这套中学生AI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算法公平性”专题中,课程会通过“招聘 AI 模型性别歧视”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算法偏见的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数据隐私”教学中,则会组织“个人信息保护辩论赛”,探讨“AI健康监测是否侵犯隐私” 等议题。


这种伦理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具体案例与实践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技术向善”的价值观念。


正如清华 AIGE 课程负责人所言:“真正的AI素养,既包括‘会用技术’,更包括‘善用技术’。”


3

中小学生AI课,教育变革的未来方向


有人说,北京市中小学AI课程的全面铺开,绝非简单的“技术加法”,而是一场关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革新。


的确,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的标杆,AI课程的广泛覆盖,不仅是为首都教育注入新活力,更是向全国传递出教育改革的清晰信号。


从实施规模看,北京本轮AI通识教育覆盖到了1400余所中小学、12个区县的以及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而这种规模化的推进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教学体验来看,小学以体验式课程为主,初中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形成了有机衔接的育人链条。


正如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获得适合的AI教育,这是教育公平在智能时代的新体现。”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网络


AI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也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布局。


比如中国教科院的研究就显示,参与AI课程的学生在逻辑推理、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幅度,较未参与学生高出37%。


今天看来,这种素养的提升仅仅反映在当下学生的学习上,可能只是试卷上几分的分差,但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AI素养的提升实际上是使这代孩子逐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要看到,此次北京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是为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风向标”式的参考。


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北京此次 AI 课程布局,一方面是政府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 年)》提供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提供课程研发与师资支撑,以及企业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学校负责落地实施。


这种多方联动机制,打通了技术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AI进校园不只是简单开几门课,背后藏着国家发展和教育未来的双重考量,是一步重要的长远布局。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未来推进AI教育也不是没有难题: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教师的AI相关素养、地方对政策的落实程度,这些困难都需要一步一步去克服。


更重要的是,要去不断探索怎么平衡技术应用和“育人”的本质目标,既要让AI教育有科技干货,又不失人文关怀。


就像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副校长杨丽君说的:“AI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工程,得慢慢来、长期坚持探索。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


AI领域早已不是未来趋势,而是当下就能触摸到的机遇:


随着近三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毕业生起薪普遍高出传统专业;


而AI工程师、机器学习算法师、智能产品经理等岗位常年处于“高薪缺人”状态,甚至一线城市资深AI人才年薪突破百万已成常态。


这些就业现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这代孩子步入社会时,会真实面对的职业竞争格局。


北京中小学AI课全覆盖:新一轮教改逐步落地,教育形势已变?

图片来源网络


对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AI素养,从来不是“要不要学”的选择题,而是 “怎么帮”的实践题。


有的家长已经开始用AI辅导孩子作业,今天的AI在家庭教育方面已经大有可为,例如用AI工具咨询育儿问题、利用AI定制孩子成长计划等等。


AI的赋能,不仅是单向的,更是对家长和孩子的双向推进。


未来的AI时代,从孩子幼年的启蒙开始,更从家长和孩子对AI的拥抱开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