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深圳科技馆: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国科普界“顶流”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01:03 0 aa

累计客流量突破209万人次、日均接待1.4万人次、展项规模达950个……自今年5月1日开馆以来,深圳科学技术馆创造了科技馆领域的新纪录。从“一票难求”到“天天满员”,从“单日爆款”到“持续长红”,这座坐落于光明科学城的地标场馆,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的新地标,更以现象级热度跃升为全国科普界的新晋“顶流”。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一场关于公共文化场馆运营机制的深刻变革。深圳科技馆以“事业单位+运营公司”的创新模式,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窠臼,在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走出了一条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深圳科技馆: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国科普界“顶流”

破局: “事业单位+运营公司”激活场馆新动能

深圳科学技术馆作为深圳市“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科学城核心位置,总建筑面积12.83万平方米,以“数字文明、创新未来”为展示主题、“通信科技”为展示主线,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体现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探索中心。

公共文化场馆如何摆脱“重建设、轻运营”的普遍痛点?深圳科技馆的答案是:机制创新。

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林祥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科协牵头构建起“市科协统筹领导+事业单位管理指导+运营公司专业执行”的协同架构。深圳科技馆负责顶层设计与相关规划研究,运营公司则依托市场机制,专注观众服务、活动策划等事务。

“我们不是简单‘外包’,而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林祥表示,这种模式既保留了事业单位在规划引领、科普科研方面的优势,又发挥运营公司的市场化效能和活力。

协同不等于放手。深圳科技馆建立了“重大事项协调机制”,由林祥担任总协调人,定期组织科协、科技馆、运营公司与物业公司会商。开馆初期人流拥堵?当天开会、当天决策、当天落实——分展厅引导牌迅速增设,引导人员及时补充,问题迎刃而解。

机制活了,效益也来了。今年暑期,光明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5.83%,过夜游客增长18.5%,“一日游”正向“多日游”转变。深圳科技馆,正成为带动区域文旅发展的“强磁极”。

深圳科技馆: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国科普界“顶流”

平衡:公益为本、市场为用,构建良性循环生态

既要坚持公益属性,又要摆脱“等靠要”——这是所有公共文化场馆面临的共同课题。

深圳科技馆的破题思路清晰而坚定:财政资金“托底保公益”,市场机制“激活增效”。

公益优先是底线。面向6-18岁、60-65岁人群推出32元优惠票;6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及军人、残疾人等免票;公益讲解累计超1.2万批次,免费公益活动超5327场,观众满意度达95%……一系列举措,让深圳科技馆真正成为“市民的科技客厅”。

深圳科技馆: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国科普界“顶流”

深圳科技馆设立“超额分成”机制:常设展厅门票收入超额部分,政府与企业按4:6分成。这一机制极大激发了运营公司的积极性,比如针对暑假客流高峰,推出特色活动吸引更多观众,形成“客流提升—收入增长—服务优化”的正向循环。

“科普+商业”也在积极探索。机器人咖啡、科普文创店等特色空间吸引30多家企业入驻,文创店单日营业额最高达8万元,同时积极联系企业举办新品发布、学术研讨。多元经营不仅覆盖成本,更反哺科普内容升级。

“从‘输血’到‘造血’,我们实现了财政、运营公司、公众的三方共赢。”林祥说。

延伸:从场景创新到生态构建,让科学“走”出去

科技馆不应只是展陈空间,更应是科普生态的“引擎”。

走进深圳科技馆,沉浸式体验无处不在。《北极》《水上之翼》等3D/4D影片场场爆满,“整点科学秀”把科学实验融入幽默表演,VR项目《太空奥德赛》带观众穿越星际……从七夕的“全国首场科技婚礼”,到中秋的“九天揽星河”观月,再到国庆国防科普路演,科技馆让科学“好玩”又“有温度”。

深圳科技馆: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国科普界“顶流”

走出场馆,科普的触角正向更广处延伸。

馆校合作方面,“每周半天计划”推动科技馆资源走进课堂。深圳科技馆与100多所中小学合作服务学生团体超8万人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1场,覆盖观众4.8万余人。科普,正从“一次性体验”变为“常态化教育”。

馆企联动也在深化。华为、创维、科大讯飞、华大集团……一批高科技企业成为科技馆的“共创伙伴”。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产品展示专区、战略合作实验室,让前沿科技不再遥远。

“我们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场景驱动、多元参与’的科普服务体系。”林祥强调。

从“单点运营”到“城市科普生态”,从“公益场馆”到“文旅磁极”,深圳科技馆用五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公共文化场馆运营机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新模式,新机制,新气象。林祥表示,未来,深圳科技馆将继续深化改革,打造专业营销、讲解辅导、志愿服务、展项维护四支核心队伍,建立展项更新、馆校馆企合作、科普产业孵化三大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体现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探索中心。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闻坤)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