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到的科技新闻越来越 “科幻” 了?前几天还在说 AI 能写代码、画插画,转头就看到全球大佬们砸钱...
2025-10-22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到的科技新闻越来越 “科幻” 了?前几天还在说 AI 能写代码、画插画,转头就看到全球大佬们砸钱搞 AI 计算,数额吓人 —— 足足 5000 亿!
另一边,中国的仿生机器人也没闲着,一会儿是能在真空里搬晶圆的机械臂,一会儿是比蚊子还小的微型机器人,连春晚舞台上跳舞的机器人都能去国际赛场拿冠军了。
这时候难免好奇,全球都在抢 AI 计算这块蛋糕,中国的仿生机器人凭什么能在里面站稳脚跟?甚至还能打破国外垄断?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
先说说那 5000 亿的 AI 计算浪潮有多猛,现在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科技巨头,都知道 AI 要想跑起来,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 —— 就像汽车得有发动机,手机得有芯片一样。
而美国去年提的 “星际之门” 计划,直接把这股热潮推到了新高度。
这个计划是2024年9月由软银和 OpenAI 牵头搞的,目标特别明确:建一个全球顶尖的 AI 超级计算网络,让 AI 模型训练速度再翻好几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一开始就计划投入5000亿美元,光听数字就知道有多夸张,要知道,很多小国家全年的 GDP 都没这么多。
可这计划看着风光,推进起来却没那么顺利,本来软银和OpenAI是核心合作伙伴,结果在关键条款上吵了起来。
软银想让自己旗下的芯片公司优先给 “星际之门” 供货,OpenAI却觉得这样会限制选择,担心影响计算效率,两边谁都不让步。
后来 OpenAI干脆绕开软银,自己找了甲骨文和CoreWeave 合作,从这两家公司手里拿了不少算力资源。
现在 “星际之门” 计划虽然还没黄,但进度已经慢了不少,不少业内人都在猜,这5000亿能不能花到点子上,还得打个问号。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 “星际之门” 能不能如期推进,全球对 AI 计算的重视程度已经摆在这里了,而更有意思的是,AI 计算和咱们今天要聊的仿生机器人,其实是 “互相成就” 的关系。
你想啊,仿生机器人要像人一样走路、干活,甚至做精细动作,得靠 AI 算法来判断环境、调整姿势,比如机器人看到障碍物要绕开,手里拿东西要控制力度,这些都需要 AI 在瞬间完成计算。
而AI计算要想变得更厉害,也需要仿生机器人在实际场景里收集数据,比如机器人在工厂里遇到的突发情况、在灾区救援时的复杂环境,这些数据都能反过来优化 AI 算法。
所以说,AI计算是仿生机器人的 “大脑”,仿生机器人是AI计算的 “手脚”,少了谁都不行。
这时候就得说说中国仿生机器人的硬实力了,以前提到高端机器人技术,大家总觉得是国外的天下,尤其是半导体行业里用的精密机械臂,长期被欧美和日本公司垄断。
咱们自己的半导体工厂要想用,不仅得花高价买,还得看人家脸色,维修的时候更是要等上好几个月。
但现在不一样了,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团队,联合了几家企业一起攻关,硬是搞出了 “真空环境超洁净晶圆传送机械臂”。
别小看这个机械臂,它的要求特别高,半导体晶圆特别娇贵,不能沾一点灰尘,所以机械臂得在真空环境里工作,而且动作必须精准到毫米级,不然一碰到晶圆,整个芯片就废了。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团队花了三年多时间,从机械结构到控制系统,一点点打磨。
他们还联合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和国内的精密制造企业,把各自的优势凑到一起:研究所负责算法优化,制造企业负责零件加工,最后再一起做测试。
现在这个机械臂不仅能稳定工作,还比国外的同类产品便宜20%,已经装进了好几家国内顶尖的半导体工厂,客户反馈说比进口的更好用。
更关键的是,团队还帮行业编了相关的技术标准,申请了20多项专利,相当于在这个领域建起了 “护城河”,以后国外想再垄断,可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这种 “大家伙”,中国在微型仿生机器人上也玩出了新高度。
国防科技大学去年研发的那款 “蚊子机器人”,你可能在新闻里见过,身长只有 1.5 厘米,重量还不到 0.5 克,比咱们常见的蚊子还小一圈。
但它的本事可不小,翅膀是用一种特殊的碳纤维材料做的,每秒能扇动300次,跟真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差不多,所以能像蚊子一样灵活飞行,还能在狭窄的缝隙里穿梭。
更厉害的是它的动力装置,团队用了微纳加工技术,把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集成在比指甲盖还小的电路板上,续航能达到20分钟。
别觉得它小就没用,在情报侦察里,它能飞到敌人阵地附近收集声音和图像;在医疗领域,它能带着药物钻进人体器官里精准给药;甚至在工厂里,它还能检查设备内部的细小裂缝。
以前这种微型机器人技术,只有美国和德国能做,现在咱们不仅做出来了,性能还更优,这意味着中国在微纳机器人领域,已经从跟着别人跑,变成了领着别人跑。
要是说前面两个案例还比较 “专业”,那宇树科技的 H1 机器人,大家可能更熟悉,2025 年春晚的时候,它跟着歌舞节目一起跳舞,动作比不少伴舞演员还灵活。
但真正让它出圈的,是今年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的表现:1500米赛道,它不仅跑完全程,还拿了冠军,速度比第二名快了12秒。
能拿冠军,靠的可不是运气,H1 机器人有 360 度的全景感知系统,就像长了 “千里眼”,赛道上的小石子、障碍物都能提前看到,然后自动绕开。
它的 22 个关节都是仿生设计,模仿人的关节活动范围,所以跑步的时候膝盖能弯曲,脚踝能缓冲,姿势跟人几乎没差别。
还有 AI 运动控制算法,能根据赛道情况调整步频和步幅,比如遇到上坡的时候,会自动加大腿部发力,下坡的时候又会放慢速度保持平衡。
以前提到人形机器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特斯拉的 Optimus 或者波士顿动力的 Atlas,但现在 H1 机器人用实力证明,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也能站在世界顶尖水平。
更重要的是,H1 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机、传感器,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这意味着咱们不仅能做出好机器人,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从上游的芯片制造,到下游的软件编程,都能跟着受益,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中国仿生机器人能打破国外垄断,到底靠的是什么?
其实总结下来就两点:一是 “产学研” 结合,像河海大学的团队,把学校的科研能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研究所的技术优势整合到一起,避免了 “闭门造车”。
二是 “精准突破”,不贪多求全,而是盯着国外垄断最严重、咱们最需要的领域发力,比如半导体机械臂、微型机器人,一旦突破,就能立刻解决行业痛点。
这种突破的意义,可不止是 “我们也能做了” 这么简单,对科技领域来说,它证明了中国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以后再遇到国外技术封锁,咱们有能力自己突围。
对产业来说,仿生机器人能带动半导体、汽车、医疗等多个行业升级,比如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在危险环境里工作,或者提高生产效率。
甚至对普通人来说,以后可能会看到更多仿生机器人走进生活,比如家里的服务机器人能更灵活地做家务,医院里的机器人能更精准地做手术。
现在再回头看开头的问题:中国仿生机器人在全球 AI 计算热潮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答案很明显,不是跟跑者,也不是追随者,而是能和国外顶尖水平掰手腕的竞争者,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了领跑者。
当然,咱们也不能骄傲,AI 计算和仿生机器人都是还在快速发展的领域,后面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要解决,比如怎么让机器人的续航更长、怎么让 AI 算法更智能。
但从河海大学的机械臂、国防科大的蚊子机器人,再到宇树科技的 H1,这些突破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未来几年,随着全球 AI 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仿生机器人肯定会变得更聪明、更灵活,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守住自己的市场,还能把技术卖到全世界。
到那时候,可能没人再问 “中国机器人能不能打破垄断”,而是会说 “中国机器人又出了什么新技术”,这种变化才是最让人期待的。
相关文章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到的科技新闻越来越 “科幻” 了?前几天还在说 AI 能写代码、画插画,转头就看到全球大佬们砸钱...
2025-10-22 0
2025年10月20-21日,“智汇长白山・参启新未来”吉林珲春人参产业AI智能科技融合发展大会暨吉林珲春人参国际交易加工产业园启动仪式,在吉林珲春功...
2025-10-22 0
2025年已成为人工智能(AI)全面融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一年。无论是工作、娱乐、学习还是科研,AI的影响力已无处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近日报道预测,2...
2025-10-22 0
文 | 时间线Timelines地缘政治在 AI 算力领域的持续投射,正在中美两个都在努力保持各自技术领先优势的 AI 大国之间,进一步造成无可逃避的...
2025-10-22 0
近日,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发帖称“双十一李佳琦赔了20亿”。就此传言,李佳琦在直播中回应称:“假的假的,不要听。”“真的就是那些黑我的人,你们可不可以换...
2025-10-22 0
今天给各位分享九九麻将怎么玩才能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九九麻将技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万州九九麻将幺鸡...
2025-10-22 0
10月21日报道,苹果公司正在向联邦上诉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推翻法官此前认定其“蓄意”无视允许开发者链接到App Store外部更便宜支付选项的法庭命令...
2025-10-22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