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半岛时评|别再让充电宝导演“空中惊魂”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3日 04:59 0 admin

客机正平稳地飞行在万米高空,突然一声“砰”的爆响,橘红色火苗从行李架缝隙蹿出,浓烟如潮水般灌满机舱,焦煳味弥漫,有人因窒息咳嗽,有人惊恐尖叫……

10月18日,国航CA139航班行李架内的锂电池自燃事件,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再次为航空安全敲响了沉重警钟。这起发生在国际航班上的意外,暴露出充电宝监管在执行层面的漏洞,也凸显了客舱安全管理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从事件背景看,中国民航局在今年6月实施的新规明确禁止携带无“3C”认证、标识不清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但境外航班暂未执行。此次遇险航班为国际航线,对充电宝的检查可能存在松懈,这成为事故隐患的直接诱因。视频中火焰蔓延的场景警示我们,航空安全没有“例外航线”,任何环节的监管缺位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回溯过往,因电池设计缺陷,特定品牌手机曾被全球民航局严格管控,要求统一保管。这一先例为当前充电宝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其依赖事后处置,不如前置风险防控。建议推行“充电宝座位口袋存放制”,要求旅客不得将其放入行李架或随身携带,而是固定在前方座椅口袋内。这样既能第一时间发现冒烟等异常,也便于机组快速处置,避免火势蔓延。

然而,政策落地需要多方协同。目前部分航司虽会广播提醒,但落实力度不足。民航局应出台强制性规定,要求所有航司在飞行全程多次播报充电宝存放要求,并在座椅设计上增设专用防火口袋。同时,强化机组人员的监督职责,对违规存放行为及时干预,形成“政策+执行+监督”的闭环。

更关键的是,旅客的安全意识亟待提升。部分人对充电宝管理规定不以为然,存在侥幸心理。事实上,客舱压力变化会增加违规使用充电宝的自燃风险,且锂电池起火难以用常规灭火器扑灭。每位乘客都应主动携带“3C”认证充电宝,自觉遵守存放规定,并互相监督,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行业标准与监管的适配性问题。国家虽在更新充电宝强制性标准,但标准落地与航司执行之间仍有差距。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充电宝“3C”认证全覆盖,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从源头杜绝非标充电宝产品流入市场。

此前,四川航空3U8925航班与南方航空CZ6850航班发生问题后,国际上亦有多起因充电宝而引发的民航安全事故。这些事件频频敲响警钟:民航安全,不仅关乎每位旅客的生死存亡,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

航空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CA139航班的惊魂一幕,既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契机。必须堵住充电宝管理的漏洞,确保每一次飞行都安全无忧。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