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4日 16:36 0 aa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成了全球科技圈和产业界的现象级大戏。

荷兰方面一边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一边趁着美国制裁的东风,三天两头就把安世的中资股东踢出局。

这背后到底是被动配合美国,还是早有预谋?中国的反击又有多精准?

安世半导体的身世与中资收购史

很多人对安世半导体的来历并不了解。

其实,这家公司最早能追溯到1891年,彼时它还是飞利浦的灯泡部门。后来飞利浦业务多元化,半导体板块渐渐壮大,2006年独立出来成为恩智浦。

不过,2015年恩智浦为收购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需要通过全球反垄断审查,于是被迫将自家最优质的标准产品事业部剥离出来。

这块业务,就是后来的安世半导体,其核心正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车规级芯片。

2016年至2017年,中国资本完成了对安世的收购。当时,包括闻泰科技在内的中国财团出资27.5亿美元拿下该事业部,安世成为中国控股的国际化半导体公司。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2018年后,闻泰科技持续加码,分阶段投入超300亿元人民币,最终实现100%控股。

安世也借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的东风,迅速坐上了全球车规级芯片企业的第三把交椅,稳居中国第一。

“去中资化”

外界往往只看到中美博弈,却忽略了安世内部的巨大分歧。安世被中国资本控股后,欧洲高管集团并不买账。

一方面,他们出于职业傲慢,始终认为安世应该是“荷兰的公司”;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制裁越演越烈,这些高管唯恐自己的高薪和股权激励受影响,于是开始推动所谓“去中资化”。

说白了,就是想让安世“洗白”,重新获得“荷兰公司”身份,以便独立上市、享受西方资本市场红利。

闻泰科技董事长、安世CEO张学政对此坚决反对,明确提出:“提投降者开除!”结果,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在2024年美国制裁加码后,迅速恶化为明争暗斗。

美国制裁触发与荷兰“快刀斩乱麻”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这本身已让安世如履薄冰。

2025年9月29日,美国又下达了“50%穿透规则”——只要中国资本控股50%以上的海外公司都在制裁范围。

安世,这家名义上“荷兰公司”,实际却由中国控股的企业,首当其冲。

美国刚出手,荷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棒。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公司治理缺陷”为名,冻结了安世全球30家子公司资产。

10月1日,欧洲高管团队迅速反诉中国控股方。10月12日,荷兰法院直接裁决:将99%的安世股权托管给荷兰第三方机构,张学政被暂停CEO职务。

全程不到72小时,操作之娴熟,配合之默契,外界一眼就看出“早有预谋”。

其实,早在美国制裁之前,荷兰方面就已经铺垫好了“夺权路线”。他们要求安世将董事会压缩到2人(必须有1名荷兰籍),设荷兰人担任首席安全官,分割中国与荷兰业务,引入西方投资者控股51%。

更离谱的是,要求设立享有20项一票否决权的监事会,直接卡住中国研发、决策和技术转移的咽喉。

中国反制:精准打击安世“七寸”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面对荷方闪电夺权,中国反应异常坚决。

闻泰科技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痛斥荷兰方面违背契约精神,外交部、半导体行业协会等也密集发声。最关键的是,商务部直接出手,禁止安世从中国出口芯片和相关产品。

这一招,打得荷兰猝不及防。

安世虽号称“荷兰公司”,但其全球产业链80%的封装测试、后段制造全部在中国广东东莞工厂完成。

这家工厂有4000名员工、10万平方米厂区,是安世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换句话说,荷兰人虽然夺下了总部、研发与品牌,但一旦中国封锁出口,安世的全球供应链立刻断裂,所谓“全球第三、欧洲第一”的地位顷刻烟消云散。

更现实的是,车规级芯片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要求极高:温度范围-40℃到150℃,寿命10-15年,不良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

安世能做到设计、生产、封测一体化,正是靠中国东莞的产能支撑。荷兰拿到“公司外壳”,却丢了制造命脉,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不是“国家安全”,而是赤裸裸的商业夺权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荷兰方面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把一切包装成“防范中资风险、保护国家安全”。但只要梳理时间线,谁都能明白:这场行动早已策划多时。

美国穿透令9月29日出台,荷兰立刻冻结安世资产,欧洲高管顺势发难,法院72小时作出裁决——无缝衔接、环环相扣,哪有半点“临时被动”的成分?

更关键的是,荷兰的夺权条件极为苛刻:不仅要求中国股东退出实际控制,还要将核心决策权交给荷兰高管,未来所有研发、投资、技术转移全由监事会一票否决。

甚至连总部和中国业务都要切割,西方股东必须控股51%。这哪里是什么“治理缺陷”?分明是“商业掠夺”。

欧洲高管的动机也很简单:担心美国制裁影响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渴望通过独立上市拿高额奖金。于是暗中勾结荷兰政府,把中资股东踢出局,典型的“背叛大股东”。

说穿了,这不是“国家安全”,而是利益驱动下的“清洗行动”。

闻泰科技的应对与高管分歧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闻泰科技作为中资控股方,收购安世后其实一直采取“保留原班人马”策略。直到2020年,原CEO才正式卸任,张学政赴荷兰办公。

管理层分歧早已埋下隐患。张学政要求加强中方管理、打通研发与产线资源,欧洲高管则始终希望外资主导、独立运作。

美欧制裁大背景下,这种矛盾被极度放大。

当荷兰方面逼宫要求“让出控制权”时,张学政态度坚决:“谁提投降谁走人!”但最终,外部政治力量介入,闻泰科技被边缘化,张学政被强行暂停,安世成了“被托管”的国际孤儿。

“闹大”还是“丢脸”?

有荷兰评论认为:“中国不会因为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表面看,这是嘲讽,背后却反映出欧洲对中国产业反制的焦虑。实际上,中国这一次的反击非常精准——禁止安世芯片出口,直接卡住对方的命门。

荷兰人赢了“壳”,却失了“魂”,安世从此陷入瘫痪。

中国没有大张旗鼓地“闹大”,不是怕丢脸,而是清楚这场斗争的本质。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中方明白,地缘政治博弈下,产业安全才是最终底牌。与其在国际舆论场大吵大闹,不如用实际行动让对方明白:没有中国的供应链,所谓的“荷兰科技中心”只剩一纸空文。

结语:

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风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

荷兰操作娴熟、配合默契,但中国反制精准、掐住要害。这不是简单的“荷兰VS中国”,而是全球产业链、企业治理与地缘政治的三层较量。

中国不怕丢脸,也不会轻易“闹大”,但底线就是产业命脉决不拱手让人。

未来的国际竞争,绝不是“讲道理”,而是谁能掌握核心环节、谁敢动真格。

荷兰人“语出惊人”,但这次他们真的低估了中国的应变和反制能力。安世之争,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源:观察者网 《荷兰玩脱了,德车企遭殃》

荷兰人语出惊人:中国不会因安世就把事情闹大,因为中国不想丢脸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