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变冬天真跟翻书似的,冷空气一阵接一阵,南方也冷得钻心。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家里,光靠多穿衣服,手脚还是冻得慌,咋待都不舒服。传统取暖器又大又费电,桌面...
2025-10-30 0
聊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绕不开张汝京这个名字。
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之父”的老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却用半生漂泊与坚定抉择,在海峡两岸划出了一条沉甸甸的报国轨迹。
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没有投机,只有一份藏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和在技术封锁、利益博弈中从未动摇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中,最值得回望与铭记的行业精神。
张汝京小时候跟着父母迁居台湾,成长过程中一直听着长辈的爱国教诲。
他的父亲是抗战时期的炼钢专家,曾为国家军工事业四处奔走;母亲原本有留美的机会,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投身国防建设,始终提醒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这些成长经历,让他心里早早埋下了对大陆的牵挂。
后来,张汝京远赴美国深造,毕业后进入全球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工作。
在这家诞生了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公司里,他从普通工程师一步步做到核心高管,跟着行业顶尖人物深耕技术,还辗转多个国家,主持或参与了十座晶圆厂的建设,成了业内公认的 “建厂高手”。
在国外的日子里,他拿着丰厚的薪资,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位,但心里始终有空缺,总想着能为大陆的芯片产业做些什么。
深知芯片产业离不开专业人才,张汝京早早就开始悄悄布局。一次公司计划在台湾建厂,他想趁机招募一批大陆工程师培养,可惜没能实现。
之后筹备新加坡工厂时,他反复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终于获准招募三百名大陆员工。
这些员工被安排到各个关键岗位,从技术操作到生产管理,他都亲自指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让这三百人慢慢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日后大陆芯片产业储备了宝贵的力量。
多年的技术沉淀与人才培育,让张汝京的报国之路有了坚实基础,而一场重要的交流,让他的抉择变得更加清晰。他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放弃德州仪器的优厚待遇。
当时大陆电子工业部代表团访问德州仪器,双方就芯片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他收到了到大陆参与芯片项目的邀请。
彼时他正在负责一个重要的海外工厂建设项目,无法立刻动身,便承诺项目结束后一定回来。任务一完成,他就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辞呈。
公司为了挽留他,开出了升职加薪的优厚条件,甚至提出了强硬的挽留措施,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最终干净利落地离开,没带走任何技术资料,只带走了自己积累多年的行业经验和笔记。
离开德州仪器后,张汝京接手了无锡一个进度严重滞后的晶圆生产线项目。
他带着团队驻扎在工厂,从技术改造到生产流程优化亲力亲为,仅用半年时间就突破了关键技术难关,让停滞的项目重新运转起来。
由于当时两岸技术转移存在限制,他只能暂时返回台湾,出任世大半导体总经理。
在他的带领下,这家成立时间不长的公司发展迅速,两年内就实现盈利,产能达到了行业龙头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后来台积电提出高价收购世大,他唯一的条件是希望收购后能在大陆建第三家工厂,可惜这个想法最终没能实现。
看着两岸技术交流的限制没有松动的迹象,他再次做出抉择,毅然辞去职务,放弃了原本属于他的、足以保障后半辈子衣食无忧的巨额股票。
第三次抉择,是在上海张江创立中芯国际。这个决定一出,立刻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专业人才。
三百多位台湾工程师、一百多位欧美专家主动前来投奔,他们中有人卖掉了美国的房产,有人自愿降薪一半,只为跟着张汝京一起实现 “中国芯” 的梦想。
与此同时,罚单也接踵而至,前后累计被罚款一千五百万新台币,最终他的台湾户籍也被注销。
面对这些阻碍,他没有丝毫退缩,一门心思扑在中芯国际的建设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技术突破和产能提升上。
中芯国际刚成立时,大陆的芯片产业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面临国际设备禁运的难题,还极度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上当时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的思潮盛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
张汝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
他深谙行业发展规律,知道越是行业低迷期,越是扩张的好时机。
全球芯片行业陷入低谷时,很多同行都在收缩战线、削减开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趁机低价收购了大量二手设备,还买下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工厂,用最低的成本快速搭建起产能基础。
这种 “逆周期扩张” 的做法,让中芯国际在行业复苏时抢占了先机。
为了控制成本,张汝京带头过起了节俭的日子。
工厂建设初期,他没有租昂贵的办公室,而是在工地旁搭了一间铁皮屋作为临时办公点,等工厂建成后,铁皮屋又改成了仓库继续使用;日常通勤他要么坐地铁,要么开着一辆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后来换掉老旧的桑塔纳后,也依旧选择性价比高的普通车型;商务出行不管距离多远,他都坚持坐经济舱,只为节省开支。
在他的带动下,公司上下形成了节俭的风气,员工们还调侃公司的英文缩写是 “省钱我能行” 的谐音。
但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张汝京却毫不吝啬。
他推动中芯国际与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学校设立相关专业,把企业的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内容,还把高校学生请到工厂实习,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带教。
他还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从基础操作到核心技术,一步步培养本土工程师,慢慢搭建起大陆自己的半导体人才梯队。
成立几年后,中芯国际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内地第一条先进的 12 英寸晶圆生产线,技术水平紧跟国际步伐。

公司的营收也飞速增长,很快就拿下了东芝、高通等国际大客户的订单,成长为世界排名前列的芯片制造商,还成功登陆了国际股市。
即便后来因为专利诉讼离开了中芯国际,张汝京也没有停下脚步。
他始终盯着大陆半导体产业的短板,秉持着 “哪里缺什么,就做什么” 的信念,继续深耕。
他发现大陆在硅片这种芯片基础材料上存在短板,就立刻创办了新昇半导体,专门攻关这一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实现突破,填补了产业空白。
七十岁高龄时,他又牵头成立了青岛芯恩,聚焦高端芯片制造,业务涵盖芯片设计、制造与封测等多个领域。
这家公司成为当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弥补了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空白。
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之前的工作节奏,经常出现在工厂一线,和技术团队一起攻克难题,践行着 “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 的承诺。
如今的大陆半导体产业,早已摆脱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芯国际也成长为中国企业五百强之一。
张汝京用半生的实干和坚守,为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从早年的人才储备到后来的产业搭建,再到持续的技术攻关,每一件事都做得扎实而坚定。
相关文章
秋天变冬天真跟翻书似的,冷空气一阵接一阵,南方也冷得钻心。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家里,光靠多穿衣服,手脚还是冻得慌,咋待都不舒服。传统取暖器又大又费电,桌面...
2025-10-30 0
本报讯 天气渐冷,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采煤工作面机器人集群无人化控制系统制造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10月26日,8层厂房二...
2025-10-30 0
聊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绕不开张汝京这个名字。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之父”的老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却用半生漂泊与坚定抉择,在海峡两岸...
2025-10-30 0
一、AI正在重塑行业,但专业护城河转向“人机协作能力”AI的渗透已从边缘走向核心。例如,金融行业中AI自动审查合同的效率是人类的100倍,医疗影像诊断...
2025-10-30 0
10月27日,西部航空发布通报称,PN6333深圳-济南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出现冒烟情况。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并迅速扑...
2025-10-30 0
10月29日,滴滴送货在北京举办“2025司机权益保障专项沟通会”,并推出“运费垫付保障”,承诺若司机完成订单7天后仍未收到运费,平台将全额垫付。滴滴...
2025-10-30 0
近日,龙岗区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区工作站迎来特殊“新同事”——小散工程AI视频智能监控系统。这位24小时无休的“智能管家”正式履职,标志着四方埔社区成为坪...
2025-10-30 0
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一加 Ace 6 以“全面满配”的姿态横空出世,凭借十大核心升级,重新定义了中高端手机的标准。这款被官方称为“史上最强 A...
2025-10-3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