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数字地球、大数据和AI促进可持续发展:《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发布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1日 01:55 1 admin

10月28日下午,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办的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召开。论坛聚焦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强劲需求,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前沿领域,旨在以数字地球技术发展为引擎,消融数据与技术壁垒,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

数字地球、大数据和AI促进可持续发展:《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发布

开幕式

论坛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学者代表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专家共约70人参会交流。各方代表围绕数字地球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展开交流与研讨,达成了《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共识。

论坛开幕式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Richard Simpson博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SDG中心)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郭华东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Lena Halounová教授,非洲环境遥感协会主席Kamal Labbassi教授致欢迎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副主席王长林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Richard Simpson博士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地球并非单一平台,而是一个由信息物理系统构成的联合型基础设施,其核心在于通过融合感知、模拟与协同等实现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认知。这一愿景有望通过数字地球体系框架得到实现,该框架涵盖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细分系统,包括基础系统、嵌入式基础设施和以人为本的系统等三大层级,其下还设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的主题框架,以评估和报告目标落实进展。

数字地球、大数据和AI促进可持续发展:《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发布

学会主席Richard Simpson致欢迎辞

论坛上,郭华东院士、日本中部大学中部高等学术研究所所长Hiromichi Fukui教授、联合国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倡议前主席Maria Antonia Brovelli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空间科学研究所创始所长John Wilson教授,以及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私营部门网络董事Nadine Alameh博士等受邀进行了主旨报告。报告紧密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了数字地球技术,特别是地理人工智能、地球大数据和地理空间工具等技术在弥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差距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

在题为“数字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旨报告中,郭华东院士详尽阐述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的数字科技系列平台及成果,其中包括如SDGSAT-1卫星及其开放研究计划,以及最新推出的一套由SDG中心主导的、基于超过5PB数据资源、专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灵息·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模型”人工智能系统。郭院士还介绍了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正式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该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十年间,数字技术在突破传统数据限制、利用地球大数据实现可对比监测成果方面的重要进展。他指出,目前由SDG中心牵头发起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大科学计划(DSP)”已得到来自32个国家的63家机构参与支持,并将继续在构建2030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愿景中发挥引领作用。

数字地球、大数据和AI促进可持续发展:《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发布

郭华东院士作主旨报告

在题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数字地球技术——迈向数字地球的社会化应用”的主旨报告中,Hiromichi Fukui教授回顾了数字地球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议题所带来的变革作用。他重点介绍了数字地球工具如何通过“地表覆盖突破(LCB)计划”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他指出,LCB团队正利用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和高质量训练数据,通过在区域生态系统背景下对像元级分类进行情境化分析,改进年度卫星自然地表覆盖制图。该项目通过快速生成基于生态分区的高质量数据集,不仅显著降低了成本,还加速了实现全球“30×30”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进程。他在报告中重申,“我们需要一个相互协作的世界”,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专题研讨环节,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Richard Simpson博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Lena Halounová教授、非洲环境遥感协会主席Kamal Labbassi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Felix Xavier Estico先生、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Gerrit de Leeuw教授、德国赫尔蒂行政学院数字治理中心Thorsten Jelinek博士、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国际交流处主任Amos Tiereyangn Kabo-Bah博士等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围绕数字地球技术创新应用与科学治理的关键原则,特别是在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专家们充分研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通过更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以及目标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的落实与转型。同时,他们呼吁建立全球协作、共享的数字治理、伦理与公平框架,以多元化的方式应对风险。专家们多次强调非洲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潜力,并呼吁在更广泛的国际框架和政府合作机制下,强化高层指导与伙伴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研讨由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学术网络主席李松年教授主持。

论坛上,正式发布了《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重申了数字地球各界同仁的共同承诺,致力于将数据与知识转化为具有科学依据、开放透明且符合伦理的决策支持体系,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倡议》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非静态指标,而是气候、水、能源、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这一背景下,覆盖多领域交叉学科的数字地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提出的“数字地球作为战略智能与决策平台”的发展框架指导下,《倡议》承诺将在重点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建立战略智能与决策平台试点,同时确保伦理治理和开放、透明。《倡议》将作为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指引,开放合作,重点突破,助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监测与评估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提供解决方案和重要支撑。

自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主办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来,该论坛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标志性盛会。今年,论坛迎来了来自政府、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近800名代表。此外,本次数字地球支撑可持续发展论坛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5年“开放合作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全球260家科技共同体联合发布了“开放、信任、合作倡议”,为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探索了新的路径。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闫东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