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AI科技 2025年11月02日 11:27 1 admin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原源新质乳品精加工项目施工现场。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智能工厂采用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智能配电柜生产车间。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风电增速器。

数字化绿色化双线突破,银川——工业经济向新而行逐高而进

宏基高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级等静压石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提质增效则是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今年以来,银川锚定“三都五基地”建设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工业经济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赛道上实现双线突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制造 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新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持续激发全社会应用热情与创新活力。在银川,从智慧工厂到“AI+智造岛”,从数字孪生系统到智能体协同装配,制造业正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

作为西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全力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该项目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卡脖子”问题,将填补国内高端风电核心部件制造领域的空白。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工厂生产线集成智能立体仓库、数字孪生系统等,实现全面提质增效。

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周建林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物料流转效率可提升40%,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制造成本降低25%,实现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装备保障。”

面对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精准、测试成本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银川依托六盘山实验室,打造国内首个融合高精度图像识别、智能化混线装配技术的“AI+智造岛”,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关键阶段。

“我们给‘AI+智造岛’装上了力量、视觉等传感设施,设备就好比是有了‘眼睛’,‘AI+智造岛’就可以在装配过程中对产品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从而保证下线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六盘山实验室先进智能工艺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人员田旭航说。

六盘山实验室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整合智能制造全产业链资源,以“靶向治疗”的方式直击企业问题核心。

截至目前,银川已建成87个自治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数字化车间51家、智能工厂22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7.8%,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转型 可持续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

在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银川将绿色作为产业发展增效的“硬底色”,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近日,在国家级绿色工厂共享铸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正高速运转,该设备借助全流程虚拟制造技术开展绿色设计,从源头减少研发能耗与材料消耗。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乔根说:“我们通过技术节能、工艺节能、管理节能等措施,降低公司整体能源消耗,节能效果可达30%至40%。”

今年以来,银川聚力“五八”强首府战略,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累计建成绿色工厂49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累计下降12.7%,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达80.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创新模式 全链条解决方案开拓新市场

当下,银川企业正突破“一锤子买卖”的局限,全力转向“设备+平台+运维”的全链条智慧解决方案。

在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传统配电柜与新型智能配电柜的对比格外显眼。KC500新型智能配电柜将所有复杂电路、控制模块集成到饭盒大小的单元里,联动“凯晨云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

与此同时,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产线赋能”上彰显实力。企业车间内,桁架机器人联动78台机床高速运转,机械臂只需22秒就可完成汽车轴承安装、底座加工,较人工生产效率提升25倍。

“通过数字化手段,生产信息实现实时同步,管理人员可在任何场所实时看到生产现场的产量、质量及设备故障率。”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明安说。

为推进产业强市战略,银川今年实施装备制造项目37个,计划投资31.8亿元,7个项目已投产,年内预计贡献产值21.2亿元,上半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

多点支撑 核心技术突破构建集群新格局

近年来,银川依托重点企业在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逐步构建起多点支撑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实现碳化硅材料全链条生产的企业,已将碳化硅粉体纯度从99.5%成功提升至99.9%,其生产的重结晶碳化硅粉更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目前,半导体领域的碳化硅零部件完全依赖进口,我们公司把重结晶碳化硅粉做出来以后,下一步就有基础做半导体领域的碳化硅零部件。”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说。

在石墨材料领域,宏基高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同样表现亮眼。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半导体级等静压石墨核心技术工艺达国际水平,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宏基高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徐康康表示:“今年公司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开拓了头部企业的下游客户。产品供给国内一线半导体设备企业,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产能可达到2800吨左右。”

在石墨材料产业链持续延伸的同时,银川蓝宝石材料产业也在快速壮大。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自2020年起相继布局多个项目,目前已构建起从原料制备到高端晶体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

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说:“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研发优势和创新能力,持续做出好的产品。”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重结晶碳化硅粉,到可实现国产替代的石墨核心技术,再到稳居国内前列的蓝宝石产能规模,银川新材料产业正加速形成“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协同发展 产业链延伸培育增长新动能

依托本地优质奶源和完整产业链,银川积极发展乳制品深加工产业。

作为银川市重点建设项目,原源新质乳品精加工项目一二期正在同步施工。其中一期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即将投入试运行。项目负责人高峰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方克服困难推进项目高效实施,一期项目预计即将实现投产。”

在西夏区,李子园日处理1000吨生乳深加工项目正有序推进。作为乳品产业延链补链的关键一环,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占地80亩,将建成乳制品深加工生产线及研发中心,预计2026年1月具备试生产条件,2026年7月竣工验收。

李子园日处理1000吨生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4亿元,不仅将填补本地的大规模生乳深加工产业空白,更将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本地乳业综合竞争力。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卜令峰 闫红强 文\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