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北京丰台学子发射场见证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7日 04:58 2 aa

科普时报讯 (通讯员 孙震)10月3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来自北京丰台区十所学校的160余名师生,在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学生发展中心)组织下,现场完成了这堂特殊的“空天科普实践课”。这是该区继神舟二十号、天问二号、天舟九号等重大航天任务观礼后,再次将发射现场转化为科普教育场景的创新实践。

发射场成为立体科普课堂

“原来火箭点火时会产生音爆!”丰台二中教育集团的王同学一边记录观测数据一边感叹。此次研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近距离观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逃逸塔结构,还通过手机软件监测了发射过程中的声波变化。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航空航天科学教育专委会专家现场讲解道:“火箭穿越大气层时,速度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跨越会产生激波,这就是大家听到的连续轰鸣声。”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旧址,学生们在地下指挥室内听专家讲解为什么“东方红一号”卫星电池早已耗尽却至今仍在轨道上飞行。这种将科学原理融入真实场景的教学方式,让北京十八中附属小学的李同学直观理解了轨道高度与空气阻力的关系:“书上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构建“科协—教委”协同科普机制

本次观礼活动凸显了专业科普力量与区域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载人航天专家刘晋在发射前的晚上带领学生开展“星空夜话登月梦”活动,通过视频演示轨道倾角原理:“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交会对接,就像是在太空中完成一场精密的‘太空舞蹈’。”这种将抽象的航天知识转化为形象比喻的科普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轨迹特性与发射时间的关系。

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负责人介绍,该区已与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双百计划”累计邀请近百位航天专家走进校园,通过“星辰启航”科普课程将风洞实验、航模设计等专业内容转化为青少年可参与的科普活动。

空天科普教育呈现新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丰台区的航空航天领域系列活动已经开始呈现科普教育向“新域新质”发展的趋势。在丰台陆士嘉实验班课堂上,学生们在北航专家指导下,尝试用软件模拟飞船轨道参数,体验航天任务设计的核心环节。这种融合数字技术的科普模式,让北京第五实验学校的张同学发现了新的兴趣点:“我打算用编程模拟不同大气密度下的返回舱再入轨迹。”

人工智能专家指出,这种将真实任务与数字化工具结合的科普方式,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培养了青少年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后续“陆士嘉实验班”等项目的深入推进,丰台区正在构建从发射场到实验室、从观礼体验到课题研究的空天科普教育链。

此次发射观礼活动,是丰台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普新模式的具体实践。当火箭尾焰划破夜空的那一刻,科学的种子已通过这种沉浸式科普方式,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北京丰台学子发射场见证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发射现场 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供图


北京丰台学子发射场见证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学生们在发射现场 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供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