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梁爱斌教授:通用型CAR-T治疗进展丨2025细胞治疗及生物医学前沿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3日 17:56 3 admin

梁爱斌教授:通用型CAR-T治疗进展丨2025细胞治疗及生物医学前沿学术会议


编者按: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作为近年来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现货型、可即用”的特性及广阔的临床前景备受关注。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医工交叉转化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及生物医学前沿学术会议”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雄安盛大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带来了“通用型CAR-T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与会现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梁爱斌教授就通用型CAR-T的核心概念、技术演进与临床转化进行了深入交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通用型CAR-T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传统自体CAR-T相比,它的主要优势和临床价值是什么?

梁爱斌教授: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顾名思义,是指其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具有相应适应证的患者。相比之下,自体CAR-T细胞疗法仅限于患者自身使用。因此,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高的普及性。

此外,通用型CAR-T细胞的来源也更为丰富、广泛。除了我们传统所熟知的经过多基因编辑的αβ T细胞外,还包括γδ T细胞以及目前最新的通过基因群体调控的CAR-T细胞。

当然,通用型细胞疗法不仅限于CAR-T细胞,还包括CAR-NK细胞,以及当前备受关注的体内(in vivo)CAR-T等新型技术,这些都属于通用型细胞治疗的范畴。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通用型CAR-T的研究中,近年来有哪些关键技术进展?同济医院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临床试验和技术转化方面的进展如何?

梁爱斌教授:近年来,通用型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其中,体内基因编辑CAR-T(in vivo CAR-T)技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原本用于载体的材料经过精密工艺加工后,可直接注射入体内,感染体内T细胞并形成经载体编辑的CAR-T。这一技术代表了当前通用型细胞治疗中最新且最具潜力的方向。

与此同时,传统通用型CAR-T也在不断迭代和优化。从最早需在输注前使用CD52单抗进行预处理的第一代通用型CAR-T,到实现多基因编辑的第二代CAR-T,再到如今北京301医院韩为东教授、魏文胜教授团队开发的第三代通用型CAR-T——该技术通过SPPL3基因单敲除,利用糖基化调控T细胞受体(TCR)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功能,进一步提升了CAR-T的安全性与通用性,推动了该领域的技术革新。

此外,许多传统的通用型CAR-T生产企业也在持续进行平台升级与工艺优化,整体产业化体系日趋成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通用型CAR-T产品进入临床应用,进一步拓展细胞治疗的边界。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对通用型CAR-T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有何期待?在实现广泛应用之前,您认为还需要克服哪些关键挑战?

梁爱斌教授:通用型CAR-T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现货型”,无需等待即可使用,这是区别于自体CAR-T的显著优势之一。其次,凭借成熟的生产工艺与明确的制备原理,其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细胞治疗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无论是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是其他适应证领域,通用型CAR-T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通用型CAR-T的治疗范围更为广泛,但其临床疗效较自体CAR-T仍略显不足。无论在整体疾病控制还是肿瘤清除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技术壁垒的持续突破,部分通用型CAR-T产品在体内扩增能力及肿瘤清除率方面,已逐步接近自体CAR-T的水平。

未来,通用型CAR-T有望在更多临床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适用于自身T细胞功能偏弱或存在功能缺陷的患者。同时,依托其“即取即用”的特性,通用型CAR-T可与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及其他治疗模式联合应用,从而在多维度协同中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梁爱斌教授:通用型CAR-T治疗进展丨2025细胞治疗及生物医学前沿

梁爱斌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同济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血液肿瘤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 全国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科技 一等奖

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医师

2024年度十大医学贡献专家

国家重大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圣安东尼-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医院学会管理金奖。上海市第12届医务系统中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及入选“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等多项荣誉。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血液学著作10余部,牵头撰写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部,牵头开展CAR-T多项临床试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