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全球AI大佬上海掐架!大模型吹上天,饭碗会不会被机器人砸了?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5日 13:46 11 admin

上海世博中心这几天比过年赶集还热闹!7月26日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硬生生把科技展办成了"全球AI年货节"——7万平方米展厅挤着800多家企业,3000多件展品从会下棋的机器人到能写代码的大模型,连倒咖啡的机械臂都学会抛媚眼了。但当我们在展馆里对着会跳广场舞的机器人欢呼时,有没有人突然冒冷汗:这些玩意儿到底是来帮我们干活的,还是来抢我们饭碗的?

全球AI大佬上海掐架!大模型吹上天,饭碗会不会被机器人砸了?

全球AI大佬上海掐架!大模型吹上天,饭碗会不会被机器人砸了?

全球AI大佬上海掐架!大模型吹上天,饭碗会不会被机器人砸了?


一、"宇宙第一展"背后的PPT狂欢

今年大会打出"规模创历届之最"的王牌: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800余家企业参展,比去年多了整整200家;3000余项前沿展品里,光"全球首发"就有100多款。媒体报道里"最"字满天飞,让人恍惚以为进了科技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场。

但逛展三天我算看明白了,有些"全球首发"纯属文字游戏。某大厂展台摆着的"新一代家庭机器人",除了比去年多装个摄像头,连语音识别还停留在"你好谢谢再见"老三样。问工作人员啥时候能上市,小哥挠着头说"还在优化算法"——翻译成人话就是:PPT上的产品,明年大会还能接着首发。

更魔幻的是某些AI终端展区,展台装修得比苹果店还高级,展品却连基本功能都玩不转。有个号称"能识别100种方言"的翻译机,我用四川话问"哪儿有厕所",它一本正经回答"您想查询天气预报吗"。旁边围观大爷忍不住吐槽:"还不如我孙子手机里的免费APP灵!"

这些年AI展会逛出个规律:展位越大越花哨的,真东西往往越少。反倒是角落里几个初创公司,摆着貌不惊人的工业质检AI系统,当场演示识别电路板0.1毫米的瑕疵,准确率秒杀人工。但这类"硬核选手"往往没钱租好位置,参观者大多被隔壁会跳舞的机器人吸引走了——毕竟比起枯燥的检测数据,还是机器人翻跟头更适合发朋友圈。

二、大模型混战:从"炫技"到"内卷"只需3年

今年展馆最挤的地方当属核心技术馆,40余款大模型集体亮相,堪称"AI界的华山论剑"。某巨头展台前,工作人员正演示"情感陪伴大模型",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对着屏幕哭诉"女朋友跟我分手了",AI温柔回应"抱抱你,要不要听首歌?"周围女生纷纷掏出手机录像,男生们则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但转过弯就是另一家公司的展台,他们的大模型正在演示写代码。现场观众报出需求:"做一个电商网站的购物车功能",AI30秒生成代码,工作人员直接运行成功。围观的程序员们脸色凝重,有个小伙子喃喃自语:"再这么发展下去,我们是不是得转行送外卖了?"

这就是当下AI产业最拧巴的现状:一边是C端产品拼命"拟人化",恨不得让AI帮你谈恋爱带孩子;另一边是B端技术疯狂"降维打击",把原本需要十年经验的工作压缩到分钟级。某互联网公司CTO私下跟我吐槽:"现在融资bp里不写大模型都没人理,但真正赚钱的还是那些帮工厂做质检、帮银行审合同的'土味AI'。"

更有意思的是大模型的"军备竞赛"。去年还在比参数规模,今年突然集体转向"轻量化"。某展台主打"手机端运行的大模型",工作人员把APP装到我的老年机上,确实能离线聊天。但当我问"这玩意儿除了聊天还能干嘛",对方支支吾吾半天说"可以打发时间"——合着几亿研发经费就为了让大爷大妈多一个广场舞视频解说工具?

三、机器人总动员:从"人形玩具"到"产业工人"

智能终端馆简直是"机器人幼儿园":会端茶送水的服务机器人在人群里乱窜,时不时被参观者的脚绊倒;机器狗跟着音乐摇头摆尾,围观小孩伸手摸它,它立马吓得原地转圈圈;最显眼的是个两米高的仿生人形机器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眼神空洞地重复"欢迎来到AI时代",活像刚从恐怖片片场逃出来的道具。

但走到行业应用馆画风突变。某汽车厂商展台,6台机械臂正默契配合组装新能源汽车,焊接精度达0.01毫米,全程无人工干预。工作人员说这套系统已经在合肥工厂投产,一条产线能省200个工人。展台玻璃墙外,几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扒着窗户往里看,脸上表情复杂。

这就是机器人产业的"冰火两重天":消费级机器人还在玩"过家家",工业级机器人已经悄悄接管工厂。某机器人公司老板透露:"服务机器人一台赚几百块,工业机器人一台能赚几十万,但媒体就爱拍机器人跳舞,没人关心那些默默干活的钢铁工人。"

更值得玩味的是"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今年大会到处都在谈这个词,简单说就是让AI拥有身体感知能力。某实验室展示的"触觉机器人",能用镊子夹起豆腐而不碎,据说未来要去做外科手术。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夹稳这块豆腐,背后需要30台服务器实时运算——这哪是机器人手术,分明是整个数据中心在给豆腐"接生"。

四、AI治理:在"抢地盘"和"装睡"之间反复横跳

开幕式上最热闹的环节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高级别会议",各国代表轮流上台强调"负责任的AI发展"。某西方国家代表慷慨激昂:"AI必须遵循普世价值!"台下中国企业家们低头刷手机;轮到中国代表发言:"要建立包容普惠的治理框架",欧美嘉宾们开始交头接耳。

这种"各说各话"的场景在分论坛上更明显。讨论"AI伦理"时,科技公司代表大谈"技术中立",但坚决反对政府出台强制监管;学术界呼吁"暂停高危AI研发",企业高管私下嘀咕"谁停谁傻";公益组织痛陈"算法歧视",台下某大厂算法负责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某参与治理规则制定的专家酒后吐真言:"现在的AI治理就像给老虎拔牙,大家都喊着要拔,但谁也不敢先伸手。美国怕监管影响创新,欧洲怕落后想靠规则卡别人脖子,中国企业只想多拿政策补贴。最后出台的文件全是正确的废话,比如'坚持以人为本',谁知道AI怎么才算'以人为本'?"

不过今年总算有个实质性进展: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在上海成立。揭牌仪式搞得挺隆重,但工作人员偷偷告诉我,目前中心连固定办公地点都还没落实,"先把牌子挂起来再说"。至于那个"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我翻了翻内容,28页纸里"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类词出现了56次,具体措施只有3条,还都是"鼓励""探索"之类的软话。

五、普通人的AI生存指南:别慌,先学会和机器"抢活干"

逛了三天大会,最让我感触的不是那些酷炫的技术,而是展厅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展台。某家政公司展示"AI保洁系统",能通过摄像头识别污渍类型,自动调配清洁剂浓度。工作人员是个50多岁的阿姨,她熟练操作着平板解释:"以前擦玻璃全靠经验,现在AI告诉我哪块污渍用哪种药水,新手一天就能上手。"

这个场景比任何大佬演讲都更说明问题:AI时代真正的生存法则,不是恐惧机器取代人类,而是学会和机器"搭伙干活"。就像当年计算器没消灭会计,而是让会计摆脱了算盘;ATM机没让银行柜员失业,而是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服务客户。

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去年AI相关岗位增加了40%,但被AI取代的岗位不到5%。更有意思的是出现了很多新职业:AI训练师、数据标注师、算法审计员……这些岗位不需要你懂编程,只要会"调教"AI就行。就像那个保洁阿姨,她不用知道神经网络怎么运作,只要学会看AI给出的清洁方案,就能比年轻小伙干得更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某互联网公司最近裁员,被裁的多是35岁以上的程序员,留下的年轻人都在疯狂学习AI工具。一个被裁的程序员苦笑:"以前觉得写代码是铁饭碗,现在才明白,饭碗永远是铁的,但端碗的人会变。"

六、结语:当AI菜市场散去,我们该留下什么?

大会最后一天下午,我又去了趟展馆。大部分展台已经开始撤展,地上散落着宣传册和矿泉水瓶。几个工作人员正费力地拆卸那个两米高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它的西装被划破,一只胳膊歪在地上,再也说不出"欢迎来到AI时代"。

但隔壁展台的工业机器人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即使观众已经寥寥无几。工作人员说这台机器明天就要运回工厂,"展览只是走个过场,真正的战场在生产线"。

这或许就是AI热潮最真实的写照:那些喧嚣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最脆弱的;那些沉默的、埋头苦干的,才可能改变世界。当7万平方米的"AI菜市场"散去,我们记住的不该是会跳舞的机器人,而是那些让工厂更高效、让医疗更精准、让生活更便利的"隐形AI"。

至于普通人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与其担心AI取代你,不如学会做AI的"教练"。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时,马车夫失业了,但会开车的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AI时代最保值的技能,可能是教会AI怎么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毕竟再聪明的AI,也需要人类告诉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走出展馆时,夕阳正照在"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大会主题墙上。这个口号挺好,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别光顾着看机器人跳舞,先想想明天上班要怎么和AI合作。"毕竟,球要共济,日子也得过下去不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