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5日 18:37 0 admin

近一个月,黄仁勋频繁现身首尔,与三星敲定超 26 万颗 AI 芯片供应及联合建设 AI 工厂的合作,“战略东移”“放弃中国” 的论调随之升温。但冷静分析便知,这不过是市场对短期动作的过度解读 —— 截至 2024 年数据,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仍贡献英伟达 13.1% 的全球营收,这样的基本盘绝非轻易可弃。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此次韩企合作的细节藏着关键信息:26 万颗芯片实为多代产品组合包,并非全是 H100 级尖端型号,交付周期横跨 2025 至 2026 年;三星仅透露 “分阶段推进” AI 工厂,未公布具体投资金额。显然,这是一份着眼未来的战略合作意向书,而非替代中国市场的紧急方案。英伟达在韩国下的是 “布局棋”,而非 “撤退令”。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事实上,英伟达从未真正退出中国市场。面对美国出口管制,其先后推出 A800、H800、H20、L20 等 “合规降规版” 芯片持续供应。尽管性能打了折扣 —— 如 H20 互联带宽仅为 H100 的三分之一 —— 但仍是国内企业合法获取的最优解。2024 年,H20 系列在华出货量达 60 万 - 80 万枚,助力英伟达维持中国 AI 训练市场超 60% 的份额,虽较 2022 年超 90% 的巅峰显著下滑,却远未到 “清零” 境地。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黄仁勋的公开表态更显战略清醒。他多次警告:“低估中国实力是愚蠢的”,若被彻底挡在中国门外,将加速华为昇腾等本土生态崛起,动摇英伟达的全球技术主导地位。这并非虚言 —— 中国不仅是营收重镇,更是 CUDA 生态的核心护城河。海量开发者与企业的长期适配,才让 CUDA 形成难以替代的软件壁垒,一旦用户被迫转向国产芯片,其生态根基将遭蚕食。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就在黄仁勋高调访韩的同时,英伟达中国区高管仍在深圳、北京密集拜访客户,推动 H20 与 L20 落地。这种 “两边忙碌” 的状态,揭示出其真实战略:在合规框架内最大化中国市场价值,同时通过韩国合作分散供应链风险。这是地缘政治压力下的 “双保险”,而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这场布局正重塑亚洲算力版图。韩国借合作强化 AI 硬件制造优势,三星有望切入高端芯片代工新赛道;中国则被迫加速国产替代,华为昇腾 910B 2024 年计划出货 40 万颗,政务云与互联网大厂订单已排至次年,寒武纪上半年更实现 10 亿元盈利,思元 590 芯片满足主流 AI 需求。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美科技摩擦已将英伟达的在华业务变成 “合规游戏”:每笔订单需经法律团队审核,每批芯片都标注 “不可用于军事”,交付周期拉长至 3-4 个月。但即便 “戴着镣铐跳舞”,英伟达仍在竭力维系 —— 因其深知,生态比芯片更重要,而中国是生态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最新信号显示,H20 在华销售已近乎停滞,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这让英伟达的平衡术愈发艰难:既不能违逆美国政府政策,又不愿错失中国市场的成长红利;既需押注韩国产能对冲风险,又得死守 CUDA 生态护城河。

这场战略博弈的本质,是科技巨头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生存智慧。韩国合作是为未来筑路,中国市场则是当下根基。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英伟达应对不确定性的双重布局。

英伟达“弃华入韩”?70亿美元营收揭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华 AI 芯片出口,英伟达会彻底放弃中国,还是另辟蹊径找到新的 “合规通道”?在我看来,前者代价过于沉重 —— 生态流失的损失远超短期营收下滑,后者才是更现实的选择,哪怕这条路会越来越窄。毕竟,黄仁勋比谁都清楚,放弃中国市场,就是放弃 AI 时代的未来门票。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