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AI科技 2025年11月05日 03:10 0 aa

今年不少媒体都拍了各地新华书店的画面——店里没多少顾客,货架旁冷冷清清。

陪伴好几代人长大的老书店,难道真要撑不住了?毕竟现在电商卖书多便宜啊,谁还特意跑实体店?再说新华书店从来不给折扣,进去的人大多只翻不买,哪能赚钱呢?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教材发行才是核心业务

很多人对新华书店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摆满图书的门店——进去翻翻书,看中了就买,没看中就当打发时间。但这种理解,其实只摸到了新华书店业务的皮毛。

来看看数据,2023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营收有1445亿元,净利润也有147亿元。同一年,当当网全年营收还不到150亿。一个总被人说“要倒闭”的传统书店,营收居然是头部电商的近10倍。

那么,钱到底从哪儿来?答案是教材教辅发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基本都要通过新华书店系统配送到学校。2023年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约2亿人,每人每学期至少要用到十几本教材。单是这个量级,就足够撑起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这里要注意,教材发行可不是普通的图书零售。它有明确的时间死线,还绝对不能出现盗版和错误,影响学生学习。还有复杂的物流网络,哪怕是偏远山区的教学点,也得精准送到。这套体系运转了几十年,早已有了成熟的机制,不是随便哪家企业能接手的。

除了教材,教辅材料的利润空间更大。学校采购教辅读物时,对价格的敏感度远低于个人消费者,更看重内容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新华书店在这领域积累的信誉和渠道优势,短期内很难被替代。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自持物业带来的隐形财富

新华书店还有个身份,很少有人提,它其实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商业地产持有者。你随便去一座城市,找新华书店的话,基本都在最热闹的地段。像人民路、解放路、中山路这些主干道上,新华书店的招牌往往特别显眼,一眼就能看到。

为啥能占这么好的位置?因为这些物业大多是几十年前就划拨给新华书店的。在城市刚开始规划的时候,新华书店和邮局、银行一样,都被算成基础设施。地方政府会专门划出一块地,让新华书店盖门店和办公楼。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关键是,这些建筑的产权是新华书店自己的,不是租来的。一栋五六层的临街大楼,书店可能只用上一两层,剩下的全对外出租。租给谁呢?培训机构、银行网点、餐饮店,还有想租写字楼的公司,都愿意来。

举个例子,某省会城市的新华书店大厦,地上有六层,地下还有两层,总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书店自己的营业面积只占3000平方米,剩下的空间全租出去了。按照当地商业地产的租金水平,这栋楼每年光租金收入就超过2000万。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这还只是一栋楼的收入。全国新华书店系统有上万个网点,其中不少都有类似的物业收益。这些收入不用靠卖书,也不怕被电商冲击,稳得很。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啥不把书店关了,把整个楼都拿来出租?这样不是更赚钱吗?这就涉及新华书店的另一重属性了,它不只是个赚钱的商业机构,还是带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国有企业。保留一定数量的门店,维持必要的图书零售业务,本身就是它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光想着赚钱。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无可替代

电商再发达,也有到不了的地方。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快递都不一定能准时送到,更别说当日达、次日达了。但新华书店的网点,早在几十年前就全铺好了。

根据2023年的数据,新华书店在全国有超过1.1万个网点,其中自己的网点就有6000多个。这些网点不只是在省会和地级市,很多县城甚至乡镇都有。对当地居民来说,新华书店可能是方圆几十公里里,唯一一家正规书店。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这种密集的网络带来的不只是商业价值,更有文化意义。小镇上的孩子想买本课外书、查点学习资料,不用等好几天快递,也不用担心买到盗版书,直接去镇上的新华书店就能解决。这种随时能拿到书的方便,不管哪个线上平台都给不了。

到了城市里,新华书店的功能又不一样了,它更像一个免费的公共阅读空间。不用办卡,不用花钱消费,随时能进去看书。夏天有空调吹,冬天有暖气烘,带着孩子去待一下午,翻翻绘本,看看科普读物,累了就坐下来歇会儿,多舒服。这种体验,网购怎么可能替代得了?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这里要提醒一句,很多人觉得新华书店“只看不买”是个问题,其实刚好相反,这正是它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价值所在啊。图书馆也没要求你每次去都借书,博物馆也没强制你买纪念品。能提供一个让大家接触知识、安静阅读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社会贡献。

当然,维护网点的成本不低。人工、水电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哪怕物业是自己的,也得花钱打理。但好在有教材发行和物业租金的收入撑着,门店业务就算有点亏损,也能承受。用一部分利润补贴公共服务,这笔账其实是算得过来的。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历史积淀构成护城河

新华书店是1937年成立的,最开始是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和抗战信息。那时候,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更是传递思想的重要阵地。这个定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它的主管单位是中宣部,实际运营的新华书店总店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而出版集团是由国务院全资持股的。这种体制安排,决定了新华书店的特殊地位。

像重要文件、政策读物、主题出版物这些,发行的时候都会优先通过新华书店的渠道。这不是商业竞争比出来的结果,而是体制赋予它的职责。其他书店可以卖畅销书、卖文学作品,但有些品类的图书发行,只能由新华书店来做。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这种独特性还体现在应急保障能力上。疫情期间,很多民营书店因为没客流,只能关门。但新华书店的网点基本都坚持营业,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能买到教材和学习资料。这种“特殊时候能顶上”的能力,是几十年慢慢积累下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优势能一直保持吗?教材会不会全变成数字化的?门店会不会被淘汰?这些担心不是没道理,但至少在能看到的未来,纸质教材还是主流,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功能也没法完全被线上替代。

人人只看不买的新华书店,年营收额却达到千亿,靠的是什么?

说白了,新华书店能活到现在,靠的不是某一个单一优势,而是好几重因素叠在一起。教材发行给它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物业租金带来持续的收益,网点覆盖保证大家能方便地用到服务,体制地位又让它有了独特的职能。这几样加起来,就成了一道很难被超越的“护城河”。#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新华文轩 2024 年年度报告

中国新华书店社会责任报告书(2024 年)

中国新华书店社会责任报告书(2018 年)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