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2025年第四届中国智能康复学术与产业大会在四川崇州开幕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康复康养”领域的资深专家、龙头企业、业界精英齐聚一堂聚焦“...
2025-07-27 0
这次,英特尔选择“自揭伤疤”。
前几周,英特尔的CEO陈立武,坦言公司遇到了巨大困境:
“20、30年前我们曾是行业领军。可现在,我们不在全球芯片公司前10名了……在(AI)训练芯片上,我们太晚了。”
(图片来自:Intel Business / YouTube)
听到这话,你是不是也有点恍惚?那可是英特尔啊。
它曾经定义了整个芯片时代。走进商店,10台电脑有9台,都是“Intel Inside”。可现在,英伟达的市值,一度达到了英特尔的40倍。万年老二AMD,占据了x86架构CPU的1/4市场。苹果也用M芯片,宣布“独立”……
英特尔,到底怎么了?
有人可能说,这是因为制造工艺跟不上了。也有人说,这是高管决策问题,错过了AI风口。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另一个看法:
拖垮英特尔的,可能是它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优势,自建工厂。
为什么这么说?一家科技公司有工厂,自己说了算,怎么会是坏事?前段时间,不少人还说,“小米造芯不算真本事,因为自己没有工厂”。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把时钟,调回几十年前。
01
自建工厂
一度是英特尔最大的优势
那大概是70、80年代。
当时,主流的大型半导体公司,比如,英特尔、IBM,都采取了IDM模式(垂直整合制造)。
什么是IDM模式?
简单来说,芯片产业,大致包括4个环节:设计、制造、封测、应用。通常来说,如果从芯片设计、制造,到销售给应用端的全流程,全都自己来。这种模式,就是IDM模式。
可是,设计、制造的投入,都是天文数字。尤其是制造。搞一条生产线,动辄都要百亿美金。
为什么不干脆点,把制造外包出去呢?
那是因为,你别无选择。
你根本找不到,能满足你需求的外包商。看看四周,小作坊技术差、产能也不稳定。厉害的制造商呢?人家自己也有设计。你把设计图给人家,就相当于把商业机密交给竞争对手。
你要想上牌桌,就得同时做设计和制造。
这就像一场两人三足游戏。每家公司,都有两个选手,一个叫设计。另一个叫制造。他们的腿被绑在一起,互相搀扶着前进。
而英特尔,就是把两人三足游戏,玩得最熟练、配合最默契的冠军。当设计更新,制造就跟上。一、二。靠Windows+Intel生态大量出货,赚到钱后,又投入下一轮设计、制造。一、二。
这个“两人三足”循环,让英特尔在产品上几乎领先对手一代。
什么概念?当AMD气喘吁吁,做出上一代产品时,英特尔的下一代产品,已经上市了。
厉害。但是,芯片制造始终存在物理极限。这个限制,客观存在。当英特尔一头撞上物理极限,它自己,就先慢下来了。
02
物理极限
让英特尔慢下来了
什么是物理极限?
物理极限,就是摩尔定律的适用边界。
过往,英特尔的战略很简单。制造让芯片变小,设计让芯片更强。晶体管数量每一年半到两年翻一番,单个成本却越来越便宜。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摩尔定律。
可是,摩尔定律并不是定理,而是经验规律。当把芯片做小,带来的成本飙升时,它就开始不适用了。物理的极限,到了。
从14nm到10nm,英特尔卡了几乎5年。可以想到,公司内部承受了怎样的压力。设计部门明明已经有了新的设计,却迟迟无法实现。急啊。急得就像一群写好了《三体》的刘慈欣,却发现全世界的印刷厂都在加班。
曾经的扶持,变成了拖累。
当摩尔定律开始失效,芯片制造这件事,就从“难,但有规律可循”,变成了“不光难,风险还大”。
当某件事变得又难又不稳定,商业世界里,就会一定出现一个角色,把这件事独自揽过去,成为一个新的生态位。
03
专业分工
让对手们越跑越快
这个角色,就是:台积电。
他说,我太懂你们了。自己又设计又制造,成本真的太高了,时间周期真的太长了。所以,跟我合作吧。我专研制造,水平一流,而且绝不做设计,不和你们竞争。
有这好事?
于是,这些被英特尔压着打了好多年的选手,想都没想,立刻解开了绑腿绳。把“制造”这个又苦又贵的活,外包了出去。
专业分工,带来专注。专注,就让他们越跑越快。
台积电专注制造,把全球上百家芯片公司的订单,都接来自己做。实现了比英特尔更好的工艺,更高的效率。芯片公司这头,也只管更新设计,而不用担心自家上百亿美元的工厂生死。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24年下半年,AMD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季度销售额,首次超过了英特尔。
那,既然这种分工模式,这么高效,英特尔为什么不顺势而为一把,也开放自己的工厂呢?
这说起来简单,但太难了。当了几十年老大,你太骄傲了。这种骄傲,会让你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
所以,坊间一度有这样的传闻:2012年,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主动提出可以和英特尔代工合作,但英特尔选择了无视。
而当它终于回过味来,开始成立代工部门时,却遇到了信任危机。这也很正常。假如,你是AMD,你会把自己的核心设计,交给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英特尔生产吗?
自己慢了。对手快了。英特尔因此,开始被老对手们,一个个超越了。
而与此同时,更大的麻烦出现了。AI来了。
04
AI来了
行业的终点变了
如果物理极限和商业模式变化,只是让英特尔从“领跑”变成了“跟跑”。那AI的到来,就直接改变了比赛的终点,让英特尔彻底落后。
为什么这么说?
英特尔赖以成名的CPU,就像一位米其林大厨。他擅长处理复杂、需要一步步完成的任务。比如,做佛跳墙。而英伟达的GPU,像一队后厨帮工。他们做不来佛跳墙,但你让他们同时剁好几吨白菜,那可是手到擒来。
但是,AI模型训练,压根不让你做佛跳墙。它让你在一秒钟内,同时剁一万斤白菜。这就是:并行计算。
这个活,拼的不是厨艺的精湛,而是大规模同时开干的能力。于是,在这场剁白菜大赛中,英特尔的米其林大厨,被英伟达的帮工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AI训练芯片市场,英伟达的份额很快超过了80%。
那,英特尔自家的设计也抓紧赶上啊,也努力生产AI芯片不就好了?
难啊。因为,相比于做完设计,就把制造交给台积电,全力压缩上市周期的英伟达,英特尔还要等自己的产线准备好,工艺赶得上,再研究出货日期。更不要提,软件生态上还有重重限制了。
就像先造一座高速公路,再考虑怎么开车。
新时代来了,英特尔的“两人三足”组合,开始跟不上了。不仅跟不上了,方向还偏了。
曾经是最大优势的自建工厂,终于成了尾大不掉的拖累。
05
出路
或许是分拆
那么,怎么办?
既然当初的优势,成为了包袱,那唯一的出路,或许就是分拆。
动一次大手术,把绑在一起的腿松开。让设计、制造,都成为独立的公司,各自去市场上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参与最激烈的竞争。
独立的英特尔设计公司,不再受自家工艺的拖累,自由地选择台积电、三星,用最好的设计,和AMD、英伟达们在产品上肉搏。独立的英特尔制造公司,也放下包袱,以服务商身份出现,去争取苹果、高通、英伟达的订单,和台积电一较高下。
不然,如果还保持两人三足的形态,那么这两个选手,只要有一个人落后,另一个人也会被拖累。
就像木桶理论。决定你能乘多少水的,不是你的长处,而是你的短板。
今天,英特尔已经开始,把自己最新的芯片,交给台积电代工了。这意味着,那根陷入血肉里的绑腿绳,它真的打算解开了。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要对抗,公司数十年的“肌肉记忆”。
一个公司的辉煌过去,一定会为自己塑造一套完整的肌肉记忆。这套记忆,会让你在应对所有遇见过的问题时,高效精准。但当时代发生变化,这套肌肉记忆,却有可能成为你最大的阻碍。
因为,它会让你面对新世界时,习惯性地,闭上眼睛。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景九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相关文章
7月27日上午2025年第四届中国智能康复学术与产业大会在四川崇州开幕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康复康养”领域的资深专家、龙头企业、业界精英齐聚一堂聚焦“...
2025-07-27 0
IT之家 7 月 27 日消息,在昨日与硅谷特斯拉车主的交流中,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详细介绍了星舰计划的最新情况。据IT之家了解,星舰...
2025-07-27 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5日讯(记者 黄煌 摄影 李健)7月25日上午,在山城重庆,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湖南展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了...
2025-07-27 0
这次,英特尔选择“自揭伤疤”。前几周,英特尔的CEO陈立武,坦言公司遇到了巨大困境:“20、30年前我们曾是行业领军。可现在,我们不在全球芯片公司前1...
2025-07-27 0
“三年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们正式发布了通义大模型,并承诺将核心模型开源开放。如今,通义千问已实现全尺寸、全模态的全面开源,真正打破了开源与闭源...
2025-07-27 0
我国发布“风宇”大模型,开启宇宙监测2025年7月26日,在第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上,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牵头...
2025-07-27 0
金融界2025年7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解码方法与存储装置”的专利,公开号CN12037589...
2025-07-27 0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成为AI大模型上新的舞台。在今年“百模大战”热潮中,腾讯、网易、京东、商汤等科技巨头纷纷亮出王牌:腾讯全球首发开源...
2025-07-27 0
发表评论